现货正版 理想国 恶的科学 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英] 西蒙巴伦科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现货正版 理想国 恶的科学 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英] 西蒙巴伦科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精美图片
》现货正版 理想国 恶的科学 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英] 西蒙巴伦科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现货正版 理想国 恶的科学 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英] 西蒙巴伦科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81039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8
  • 页数:232
  • 价格:34.8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6:01:19

内容简介:

为什么有人会持刀闯进幼儿园砍杀儿童?

为什么有人会为盗取一枚戒指切下别人的手指?

为什么纳粹科学家会在俘虏身上做活体实验?

为什么有人会忽视其他同类的人性?

在哲学、宗教的思路里,人类的残酷行为通常被解释为犯下罪行者的“ 恶 ”,但这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恶”的概念只是虚晃一枪、将问题暂时搁置,其实并没有给出答案。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对“恶”进行的系统思考,他借助科学家擅长的调查、实验和分析,以“共情腐蚀”取代了“恶”:某个人作恶时,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蚀,共情水平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共情水平不会导致极端恶行发生,虽然人们常常会不顾他人的内心感受。

这一替换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摆脱价值偏见,给出预防恶行发生的思路。它同时提出了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情腐蚀”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共情水平造成多大的影响?

为何同样遭遇“共情腐蚀”的自闭症患者一般不会作恶?

本书也许会改变你思考“恶”的方式,甚至会改变你对待“恶”的态度。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大脑状态与共情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本书提供了令人着迷的解答。——特里·伊格尔顿

本书提出了一个简洁而可信的假说,借此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恶。——《纽约时报》

未来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人类境况的阴暗面,而巴伦-科恩为此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让这一探索更明晰了。——迈克尔·加扎尼加


书籍目录:

致谢

第一章 对“恶”和人类残酷行为的解释

第二章 共情水平在人群中的正态分布

第三章 囚禁于自我聚焦状态中:边缘障碍、精神病态与自恋人格

第四章 在模式中寻找道德:阿斯伯格与自闭症患者

第五章 共情基因

第六章 对人类残酷行为的反思

附录一 共情商数(EQ)量表

附录二 如何识别零度共情(负面)类型的人

参考文献

人名、地名、机构名对照表

专名对照表


作者介绍:

作者

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1958— ),知名临床心理学家,剑桥大学精神病理学教授,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三一学院研究员。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代表作有《恶的科学》《心盲》《关键的区别》《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等。

译者

高天羽,笔名“红猪”。长期任《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翻译。出版译作有《遥远地球之歌》《鱼为什么放屁》《世界为何存在》《神经的逻辑》《恶的科学》《打开一颗心》等二十余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有的读者还是会被“共情基因”的说法吓一跳,他们觉得这未免有决定论的味道。我想提醒这些读者:基因并不是决定共情的唯一因素,早期的成长环境也有影响。我也想问他们一句:只因为这些遗传学证据令我们不适,就要把它们都掩盖起来吗?要理解人类为什么对彼此做出可怕的事情,我们就必须考察所有证据,而不仅仅是符合我们世界观的那些。


斯通的22类杀人犯罗列如下

1.自卫杀人;2.嫉妒的爱人;3.自愿协助杀人;4.因为嫉妒杀死所爱的人;5.吸毒成痕者;6.性情暴躁者;7N型人;8.郁积的怒火被点燃的人;9.有精神病态特征的族炉的爱人:10.杀死母事的人/证人;11和第10条动机相同的P型人;12.被通到绝境的P型人;13.不健全的人格;14.P型阴谋家;15.杀死多人的P型人;16.多次实施恶性行为的P型人;17.性变态的连环杀手、虐杀者,以及用杀人掩盖证据的强奸犯18.虑杀者;19.其他P型人;20.折磨他人的P型人;21.沉迷于折磨的P型人;22P型连环虑杀犯

我们可以看到,处于1-8级的凶手或许是因为共情状态的极端暂时波动而行凶的处于14-22级的凶手是因为水久丧失共情而行凶的,而处于9-13级的凶手介于两者之间。如果这个分类正确的话,更有成效的做法或许是在研究这类行凶者时预测两到三个共情缺失的等级。这既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预测方法(限于成本,扫描研究不可能比较全部22个等级,但比较3个等级还是可以的),在心理学和神经病学上也较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这或许能和共情机制的0-2级对应(见第二章)。


第五,约翰·鲍尔比的那个早期安全依恋的非凡概念,也可以理解成我所说的内心的那一罐金子。这虽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却是一个新的说法,这个说法我每次听到都觉得兴味盎然,因为父母如果不用关爱养育孩子,就是剥夺了孩子最珍贵的天赋权利,会对他们造成绝难逆转的伤害。这个伤害虽然未必会在童年时显露,甚至到了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时也不见得会表现出来,但是当你人到中年,它可能会跳出来狠狠咬你一口,就像是从脑后飞来的一只回旋镖。某些零度负面类型只有到了人生晚的阶段、当一个人经受压力时会浮现出来,比如当你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


第五,约翰·鲍尔比的那个早期安全依恋的非凡概念,也可以理解成我所说的内心的那一罐金子。这虽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却是一个新的说法,这个说法我每次听到都觉得兴味盎然,因为父母如果不用关爱养育孩子,就是剥夺了孩子最珍贵的天赋权利,会对他们造成绝难逆转的伤害。这个伤害虽然未必会在童年时显露,甚至到了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时也不见得会表现出来,但是当你人到中年,它可能会跳出来狠狠咬你一口,就像是从脑后飞来的一只回旋镖。某些零度负面类型只有到了人生晚的阶段、当一个人经受压力时会浮现出来,比如当你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


在儿童心理学里,有一个解释边缘型人格的早期理论称为“客体关系理论”。它认为父母要是不尊重孩子的需求,或者虐待、冷落了孩子,孩子就会发展出边缘型人格。客体关系理论是从四个重要的心理动力学概念中派生出来的。

第一个概念是“重要他人”(一般指父亲或者母亲),这个人是孩子情感的“客体”,孩子指望靠他/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第二个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各个发育阶段,儿童只有顺利度过了这些阶段,才能树立健康的人格。第三个概念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条原则,即人生最早的人际关系会影响以后的一切关系。第四个概念来自匈牙利出生的纽约精神分析师玛格丽·马勒,她认为正常的婴儿都是从一个“自闭阶段”开始发育的,在这个阶段,他们感觉自己和母亲连成一体,到后来才分开成为独立的个体。在接下来的这个“分离—个体化阶段”,幼儿建立起了自我感知(sense ofself),这对他后来的精神健康具有关键作用。这个过程一方面平衡了自主和亲密这两个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调和了被吞噬和被抛弃这两种不健康的恐惧。


婴儿生来处于自闭状态,需要建立最初的关系,借这个过程发展出“自我”的概念。在分离和个体化的阶段,正常的儿童会运用二分思维的心理防御机制,将好的经验和坏的经验区分开来。在克恩伯格看来,一个自然的发育过程还应该将这些二分经验再次统一,儿童要接受自我中包含了优点和缺陷,并且他们的父母也有优点和缺陷。

克恩伯格指出,儿童如果卡在了二分阶段、无法完成统一,就会进入一个“解离”(dissociative)状态,注定要发展出边缘型人格。这个事故的原因可能是母亲常把孩子推开、或者不让他亲近,也可能是母亲把孩子束得太紧、不让他探索世界。结果就是孩子或者害怕自己被抛弃(母亲不管他),或者害怕自己被吞没(母亲管得太多)。解离状态的原因也可能是更加极端的亲密匮乏或者虐待,比如虐待儿童。这样的孩子永远不会长成情绪稳定的大人。一旦卡在了二分状态,孩子对于父母的正面体验、正面印象就可能扩大或者夸张,由此产生对他人的理想化观念,并建立起浮夸的自我形象;同时,对父母的负面印象受到隔离,都集中到了一个负面情感(愤怒和憎恨)的“污水池”里。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依附需求、一种强烈的被抛弃的恐惧以及一段布满冲突的母子或母女关系。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为什么有人会持刀闯进幼儿园砍杀儿童?

为什么有人会为盗取一枚戒指切下别人的手指?

为什么纳粹科学家会在俘虏身上做活体实验?

为什么有人会忽视其他同类的人性?

在哲学、宗教的思路里,人类的残酷行为通常被解释为犯下罪行者的“ 恶 ”,但这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恶”的概念只是虚晃一枪、将问题暂时搁置,其实并没有给出答案。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对“恶”进行的系统思考,他借助科学家擅长的调查、实验和分析,以“共情腐蚀”取代了“恶”:某个人作恶时,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蚀,共情水平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共情水平不会导致极端恶行发生,虽然人们常常会不顾他人的内心感受。

这一替换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摆脱价值偏见,给出预防恶行发生的思路。它同时提出了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情腐蚀”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共情水平造成多大的影响?

为何同样遭遇“共情腐蚀”的自闭症患者一般不会作恶?

本书也许会改变你思考“恶”的方式,甚至会改变你对待“恶”的态度。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大脑状态与共情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本书提供了令人着迷的解答。——特里·伊格尔顿

本书提出了一个简洁而可信的假说,借此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恶。——《纽约时报》

未来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人类境况的阴暗面,而巴伦-科恩为此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让这一探索更明晰了。——迈克尔·加扎尼加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三星好评(345+)
  • 赞(383+)
  • 好评多(212+)
  • 不亏(673+)
  • 全格式(666+)
  • 书籍完整(487+)
  • 排版满分(83+)
  • 实惠(471+)
  • 格式多(93+)
  • 内涵好书(227+)

下载评价

  • 网友 冉***兮: ( 2025-01-07 15:50:47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步***青: ( 2025-01-12 06:22:19 )

    。。。。。好

  • 网友 利***巧: ( 2025-01-06 21:01:0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养***秋: ( 2025-01-04 10:28:3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寿***芳: ( 2024-12-28 14:44:16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隗***杉: ( 2025-01-11 03:08:43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仰***兰: ( 2025-01-09 20:38:42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温***欣: ( 2025-01-09 20:50:09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冷***洁: ( 2025-01-08 11:10:29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康***溪: ( 2025-01-18 09:08:31 )

    强烈推荐!!!

  • 网友 通***蕊: ( 2024-12-21 01:16:0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詹***萍: ( 2025-01-07 20:04:14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权***波: ( 2024-12-31 07:41:18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郗***兰: ( 2025-01-11 12:18:26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居***南: ( 2025-01-04 07:47:35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堵***洁: ( 2024-12-31 20:02:21 )

    好用,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