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书斋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6:10:33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精美图片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338388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页数:490
  • 价格:43.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6:10:33

寄语:

入选《时代周刊》1923年以来百部非虚构作品,重新审视全球化的虚假繁荣。


内容简介: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形象几可定义一切,品牌文化的扩散则创造了一切。娜奥米•克莱恩在本书中举了一个夸张的例子:(就像)“会走路会说话、跟真人一般大小的汤米娃娃,像木乃伊一样活在汤米的品牌世界里”。她还指出,品牌标识在线上甚至更加繁荣,对于某些也许是线上*的零售商而言,“从现实世界的仓储和制造中解放出来之后,这些品牌可以自由飙升;与产品或服务的传播作用相比,这更像某种集体幻觉”。

在《NO LOGO》中,克莱恩一步步地展示了品牌是如何变得无处不在,不仅仅在媒体上和街道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校里。(关于广告商赞助频道的争议已经是老生常谈,但许多读者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学校的厕所里会有广告,食堂里也会出现优惠)。全球公司声称支持多样性,但他们的“企业多元文化主义“只是生产更多的产品,给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购买选择。

而在品牌风光营销全球的背后,是许多不为人注意的劳工。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分享公司的巨额利润。连锁书店的店员收入达不到“生活工资”的水准,而他们还要庆幸自己的处境,至少好过亚洲血汗工厂里的劳工——为耐克生产运动鞋或是其他时尚必需品,每小时的工作收入只有几分钱。

事实是,消费文化全球化所裨益的对象,局限在资本家、中心国家,却造成社会与社会间经济实力的落差日渐加大,更使得文化的创造力渐趋枯竭。所幸,反对之势已逐渐酝酿。人们注意到工厂里被剥削的劳工,也担忧非主流文化正逐渐消失,因而积极采取反制行动。全球化浪潮在二十世纪末淹没世界,势不可挡,但反全球化的能量在新世纪初正蓄势反击。《NO LOGO》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全面讲述,也是对抵制行动的全面介绍。

ttom: 12.0pt;margin-left:0cm;mso-para-margin-top:1.0gd;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gd;mso-para-margin-left:0cm;line-height:20.0pt;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No Jobs

大型跨国企业将品牌经营视为要务,实体产品的生产制造遂向成本更为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传统制造业地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流动性与不安感日益加强;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劳工,在恶劣环境、微薄工资之下,以血汗浇铸品牌的世界,并日益深陷此全球化网络,积重难返。

★No Logo

品牌运作机制可谓全球化浪潮的缩影,此一浪潮看似不可避免,但19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民众自发创生各种组织与运动,以期抵抗此一进程中的不义与虚伪,或是以火攻火,从跨国企业手中夺取权力,实现利益共享。取代品牌跨国统治的,将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的其他选择。


书籍目录:

导 言 品牌网络

【部分】 别无空间/No Space

第1章 崭新的品牌化世界:品牌是如何跃居舞台中心的

第2章 品牌扩张

第3章 一切均可变:青少年市场以及酷的营销

第4章 学习的品牌化:中小学与大学内的广告

第5章 父权体制过时了:身份营销的胜利

【第二部分】 别无选择/No Choice

第6章 品牌轰炸:超级名牌时代的专利经销店

第7章 企业并购与合作案:创造商业乌托邦

第8章 企业审查:围堵品牌化村落

【第三部分】 别无工作/No Jobs

第9章 被遗弃的工厂:超级品牌时代中被贬抑的生产

第10章 威胁以及临时雇员:从一无所获的工作到“自由工作者的国度”

第11章 培养不忠:风水轮流转

【第四部分】 拒绝品牌/No Logo

第12章 文化反堵:广告全面受敌

第13章 收复街道

第14章 群情激奋:新的反企业运动

第15章 品牌自作自受:反品牌运动的策略

第16章 三个品牌的故事:飞扬符号、贝壳、黄金拱形

第17章 当地的对外政策:学生与社区加入斗争

第18章 超越品牌之外:品牌政治的局限

【结语】 消费主义VS.公民权:为全球人民而战

【后记】 街头的两年:穿行于符号之间

【致谢】

【注释】

【附录】 相关图表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娜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

屡获殊荣的记者、专栏作家,国际畅销书《NO LOGO》《休克主义》及《改变一切》作者,作品已被译为超过30种语言。《改变一切》一书被拍摄为同名纪录片,于2015年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首映。

她被《泰晤士报》誉为“可能是三十五岁以下对世界*影响力的人士”,《纽约时报》亦称她“隐然是北美左派运动的代表”。在大卫•赫尔曼的《全球公共知识分子排行榜》中,克莱恩排行第11位,在世界公共知识分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017年,克莱恩以高级记者的身份加入《拦截》(The Intercept),她也是《国家》杂志撰稿人和国家研究所普芬基金会写作研究员,近期文章主要发表在《卫报》《纽约时报》《纽约客》《伦敦书评》和法国《世界报》上。她是环保组织350.org的董事会成员,该组织致力于通过全球草根运动解决气候危机问题;同时她也是加拿大反化石燃料计划“飞跃宣言”的幕后推手之一。“飞跃”已得到超过200个组织的认可,并在世界各地激发了类似举措。2016年11月,克莱恩被授予“悉尼和平奖”,以表彰她“鼓舞我们在本土、国内与国际上发声,提出尊重人权和平等地共享地球的新议程”。她的新书《说不还不够》(NO is Not Enough) 2017年6月甫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成为国际畅销书,已进入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入围名单。 ??,消费文化全球化所裨益的对象,局限在资本家、中心国家,却造成社会与社会间经济实力的落差日渐加大,更使得文化的创造力渐趋枯竭。所幸,反对之势已逐渐酝酿。人们注意到工厂里被剥削的劳工,也担忧非主流文化正逐渐消失,因而积极采取反制行动。全球化浪潮在二十世纪末淹没世界,势不可挡,但反全球化的能量在新世纪初正蓄势反击。《NO LOGO》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全面讲述,也是对抵制行动的全面介绍。

 

 

ttom: 12.0pt;margin-left:0cm;mso-para-margin-top:1.0gd;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gd;mso-para-margin-left:0cm;line-height:20.0pt;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No Jobs

 

大型跨国企业将品牌经营视为要务,实体产品的生产制造遂向成本更为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传统制造业地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流动性与不安感日益加强;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劳工,在恶劣环境、微薄工资之下,以血汗浇铸品牌的世界,并日益深陷此全球化网络,积重难返。

★No Logo

品牌运作机制可谓全球化浪潮的缩影,此一浪潮看似不可避免,但19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民众自发创生各种组织与运动,以期抵抗此一进程中的不义与虚伪,或是以火攻火,从跨国企业手中夺取权力,实现利益共享。取代品牌跨国统治的,将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的其他选择。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社会运动的*经。——《纽约时报》

——英国摇滚乐队Radiohead强力推荐,耐克针对此书发表逐条自辩;《经济学人》杂志展开一系列关于品牌的广播辩论

——熔品牌运作、青年文化与全球化浪潮于一炉的震撼性杰作,令耐克颤栗、令麦当劳发抖、令壳牌焦头烂额的声讨檄文

★入选《时代周刊》评选1923年以来100部*非虚构作品;英国《泰晤士报》评选十年来*好的100本书

★No Space

今日,品牌充溢我们的生存空间。它不再满足于充当具体产品可辨识的面孔,而是要鼓吹贩卖所谓的生活方式。尤为显明者,是它对青少年文化的借鉴利用,由此深度介入大众文化与公共空间。

★No Choice

品牌导向的企业运作,实际上限制了公众的选择空间。因其非物质性和流动性,品牌相较于原来的实体企业,更利于兼并扩张,由此造成垄断,不但对其他企业构成威胁压迫,亦以其巨大的宣传与影响,引导操纵乃至欺蒙公众,侵害选择自由。

★No Jobs

大型跨国企业将品牌经营视为要务,实体产品的生产制造遂向成本更为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传统制造业地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流动性与不安感日益加强;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劳工,在恶劣环境、微薄工资之下,以血汗浇铸品牌的世界,并日益深陷此全球化网络,积重难返。

★No Logo

品牌运作机制可谓全球化浪潮的缩影,此一浪潮看似不可避免,但19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民众自发创生各种组织与运动,以期抵抗此一进程中的不义与虚伪,或是以火攻火,从跨国企业手中夺取权力,实现利益共享。取代品牌跨国统治的,将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的其他选择。


书摘插图

连锁店群组:星巴克模式

“舒适的第三空间”是星巴克在通讯刊物和福音书似的年度报告上所用的宣传口号。这不只是像沃尔玛或麦当劳的非空间(non-space),更是一个私密的角落,让品味精致的人士可以在此共享“咖啡香……社群感……同伴情谊……联结感”。7像星巴克这种新世纪连锁店,其一切设计都是在跟我们保证,相较于从前的大型折扣经销中心,自己所经营的可是截然不同的连锁事业。这可不是菜市场货喔,这是智能型的家具,这是政治行动主义者的化妆品,这是有如“旧世界图书馆”的书店,这是渴望直视你的眼睛、和你“产生联结”的咖啡店。

但是要当心。对于使人流连之私密空间的需求,也许与贪婪的大型折扣中心势成两极,但是这两股零售潮流其实并没有初看似的壁垒分明。举例来说,星巴克过去13年来令人目眩的扩张方式,其实与沃尔玛试图扩张全球的计划不相上下,只不过这家敦亲睦邻式咖啡连锁店的品牌部经理不愿承认罢了。星巴克采取的策略不是在郊区成立大型的折扣中心,而是在咖啡厅和浓缩咖啡站林立的都会地段成立店面“群组”。这种策略不只依靠沃尔玛那种“大就是美”的模式,其对竞争对手造成的效应实际上也是大同小异的。星巴克并不讳言自己只在“能够成为名的咖啡零售商及品牌的地段”进行投资,8因此,其所选择进行扩张计划的地区并没有很多。星巴克并非在全世界甚至北美的每个城市开设分店,而是有耐心地并吞掉整个地段,着手扩张,套一句《环球邮报》专栏作家巴伯(John Barber)的话,就像是“头虱横扫整个幼儿园”一样。9这种策略是具有高度侵略性的,采用的就是该公司所谓的“同类相食”(cannibalization)概念。

星巴克的做法是让某地区的咖啡店数量达到饱和,炒热竞争,促使咖啡售价下跌,甚至连星巴克自己也必须降价。举例来说,1993年,星巴克只在美国几个州拥有275家分店,每家店的销售量较前一年增加19%。到了1994年,每家店的销售增长率降到9%,到1996年跌至7%,1997年星巴克的销售增长量只有5%,而新开设的店面甚至低到3%(见附录表6-3)。可想而知,分店开得愈近,就愈可能吸收或“吃掉”彼此的客人——就算是在嗜咖啡成瘾的都市如西雅图和温哥华,人们能消耗的拿铁咖啡还是有定量的,再多的就只能倒进太平洋里了。1995年星巴克的年度报告对此提出解释:“星巴克的企业扩张策略是在现有市场内建立群组,确实也因店面太集中,新分店多少吃掉了现有店面的客源,但管理阶层相信,增加的销售量以及开发新店面所带来的利润,足以证明这种同类相食的现象是没有问题的。”这意味着,虽然各家店面的销售量增长逐渐疲软,但所有连锁店加起来的总销售量还是在持续攀升——事实上,从1995年到1997年增长了两倍。换言之,当星巴克这家公司的市场持续扩张时,其各家分店的市场占有率正在流失,但输的对象大多也是其他的星巴克分店(见附录表6-4)。

这种同类相食的策略不只牺牲了星巴克的其他分店,也同样伤害其真正的竞争对手:独立的咖啡店和餐厅,而这点无疑对星巴克企业整体是有益的。跟星巴克不一样,那些店的利润完全得自某个时段的单一店面。总而言之,群组攻势就像大型批发卖场一样,是竞争性极强的零售策略,而且只有大型连锁店才有办法做出削弱个别店面的利润以达到长期的品牌化目标这种壮举。这也说明了,为何论者常指称星巴克这类公司剥削小型企业,而该连锁店自然矢口否认,它们承认的是自己在扩张,为产品开发新市场。这两点都没错,只不过,星巴克侵略性的市场扩张策略还有个额外好处,就是同时消灭了竞争对手。

星巴克除了利用规模和庞大的资金增加竞争力外,还有其他更厚颜大胆的行径。在其所作所为尚未引发争议的数年前,星巴克的不动产策略向来是先锁定交通便捷、地段时髦、独立经营、受欢迎的咖啡屋,再偷走对方的租约。有几家精华地区的独立咖啡厅业主公开宣称星巴克的人曾找上他们的地主,表示愿支付更高的租金顶下同样的地点抑或邻近地点。举例来说,芝加哥的场景剧场咖啡屋(Scenes Coffee House and Drama)收到一纸迁移通知,时间就在星巴克于该咖啡屋所在的购物中心里租下店面之后。多伦多的都尼咖啡(Dooney’s Cafe)也有同样的遭遇,但星巴克坚称是地主自己先提的。星巴克确实拿到了都尼的租约,但是社区抗议的声浪太猛,该连锁店后只得打退堂鼓,把店面转租给都尼。

这些断人后路的不动产策略并非只有星巴克才干得出来:麦当劳也把经销店的焦土政策发挥得淋漓尽致,设立邻近的经销据点,在各加油站设置迷你店面,直到整个地区完全被麦当劳覆盖为止。盖璞也采取类似的群组零售策略,用多形态的店面如盖璞、婴儿盖璞、儿童盖璞、老海军、香蕉共和国,还有1999年推出的盖璞身体小铺共同轰炸重点邻近社区。其目的是为了让盖璞的品牌家族成为服饰的代名词,就像麦当劳变成汉堡的同义词、可口可乐变成冷饮的同义词一样。“如果你前往超市,你会预期看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你预期看到牛奶:有脱脂的、含脂1%的、含脂2%的、全脂的。你会希望牛奶是新鲜没过期的……我不认为服饰店有什么不一样。”盖璞的首席执行官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如是说。10德雷克斯勒将盖璞的无所不在比喻成超市是很贴切的,因为连锁超市就是群组商店扩张模式的始作俑者。自1913年A&P推行“实惠商店”(economy stores,现今超市的原型)以来,它已迅速开设了7500家分店,在达到饱和点之后收摊了一半,并将许多竞争者逼出了战场。

盖璞喜欢被人拿来与可口可乐、麦当劳与A&P相提并论,不过星巴克顶着不同于他人的品牌形象,却很排斥与同类的连锁店混为一谈。11毕竟,盖璞是要让某个特定的商品(衣服)彻底品牌化,让购买盖璞的衣服就像买牛奶或可乐一样容易。星巴克的事业针对的则是比较普及大宗的产品:咖啡,它的彻底品牌化是要让咖啡变成一种精神的/设计师的产品。也因此,星巴克不喜欢热闹滚滚,其所追求的一如营销总监贝伯瑞所言:“让我们参与这场伟大的运动,找寻与自身灵魂的联结。”12

不管原始的构想有多么文雅,连锁业的运作是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动力的,这与卖什么并没有太大关联。这套逻辑把每个品牌的成分一一打散(不管前卫抑或普通),变成一套容易组装的零碎片段。所有的连锁店就像乐高玩具般组合在一起,每一个连锁店都由几百个可拆卸的零件组装而成。在连锁店的逻辑里,这些零件是什么都无所谓,可以是麦当劳的油炸食品、Hamburgalr的模特儿,也可以是星巴克的店面图样“四大元素”:“生长于土,烘焙于火,烹煮于水,溢香于风。”复制终归是复制,不管模型是某个拱形还是某个和平符号,它的本质仍然是复制。

当连锁店的扩张进入全球舞台之后,这种复制的过程就愈发明显。当零售业者离开其原来的国家,星巴克式的群组就与沃尔玛式的低价战争结合,创造出一种“大型群组策略”(bulk clustering strategy)。为了在新市场保持低价位,沃尔玛、家得宝和麦当劳这些连锁业必须继续大量购买。而为了能操纵市场、提供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在新的国家一次只设立一家分店是行不通的。相反的,连锁业者喜欢的扩张策略就是收购现有的连锁店,然后再威风八面地进驻店面。举例来说,1994年沃尔玛在加拿大顶下120家伍尔科(Woolco)的店面,1997年则在德国买下维特考夫超市(Wertkauf GmbH hypermarket)。星巴克在1998年进驻英国时也是采用这种方法,买下当地的西雅图咖啡,把82家西雅图店面改装成星巴克。

当地的品牌想避免成为这些全球巨人的囊中之物,就先发制人与两家以上的大型当地品牌合并,这已成为愈来愈风行的策略。它们以国家主义和全球竞争为名,进行企业整合,裁撤员工,模仿美国的零售业模式。后反倒把自己变成了原本想围堵的全球品牌,这点并不令人意外。加拿大的情形就是如此。当地历史久的连锁百货赫德森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害怕沃尔玛的势力扩大,便买下凯玛特的加拿大分店,并与泽勒斯(Zellers)合并,裁掉6000名员工,开设了好几家大型连锁折扣店,包括家具店、家庭卫浴店,还有卖折扣衣物的店面。“沃尔玛的成绩比凯玛特和泽勒斯都好。让这两家公司合并,我们将学会如何干得更有声有色。”凯玛特总裁海勒(George Heller)表示。


媒体评论

一本完备、适用的手册,探讨超级品牌对于文化、工作与消费者选择权的影响。这是一部收录这十年间边缘和主流之反企业运动的百科全书。

——《村声》

 

笔锋机智、充分地反映出从销售产品到叫卖品牌的文化如何形成。只消读完一两个章节,读者的心智在不知不觉间已受到牵引。克莱恩偏好以非正式和利落的书写取代专门术语??文字既简洁又具说服力;立论清晰且新颖;笔调平静却毫不妥协。

——《卫报》(The Guardian)

假如今日世界真的是一个大型的地球村,那商标就如同村民彼此沟通的共同语言——否则便无法触及每一个人。在《NO LOGO》中,克莱恩展开一段艰困的旅程,她走访这座进入后国家时代星球的中心地带。打从品牌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仿佛为昔日的市场营销手法注入灵魂般;她跟随品牌觉醒的步伐,并指出其与日俱增的潜能让产品只能屈从于它。但作者希望走得更远,并提出她的核心论点——如今企业强权与反企业运动持续处于不安定的对抗状态——透过血汗劳工、隐匿未现的认同感、以及颠覆性的行动展现出两者之间的冲突。既带有社会学的命题,又涉及设计史的范畴;《NO LOGO》是部读起来引人入胜,也能牵动读者心境的作品。

——英国《GQ》

精彩地叙述耐克、星巴克、麦当劳等大型企业,如何将旧的工业化世界重新予以品牌化;以及当代激进政治行动中*令人振奋的一环,又如何与企业争夺文化诠释权之抗争产生关联??令人赞叹且深具启发。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本写给正在成长的反企业运动的资本论。

——《观察家报》(The London Observer) ht:bold'>

 

品牌运作机制可谓全球化浪潮的缩影,此一浪潮看似不可避免,但19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民众自发创生各种组织与运动,以期抵抗此一进程中的不义与虚伪,或是以火攻火,从跨国企业手中夺取权力,实现利益共享。取代品牌跨国统治的,将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的其他选择。


书籍介绍

品牌、LOGO、广告和赞助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无孔不入……在当下的中国,品牌和广告无所不在,存在于各种公共空间里,无论是电视、报纸、户外、电梯、大堂还是洗手间你都能看见企业广告。

《NO LOGO》一书,让读者大众看到这些打造品牌的跨国企业背后,出现了什么样引人讨伐的勾当。本书主要探讨全球化的黑暗面、探讨跨国企业如何将品牌不断地深入消费者的私领域、探讨跨国企业如何剥削第三世界的人民以图自身利润。此书中剖析知名品牌如何征服世界,对此现象提出深刻反思,也分析反全球化的风潮将如何反扑。反对LOGO就是向NIKE这样的跨国大公司争取工资、争取工作、争取公共空间。

这本书促生了一个新族群,NONO族,即远离和唾弃名牌,不靠名牌来显示社会地位,他们提倡简约,崇尚自然,回归纯真的“新节俭主义”生活。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mobi(143+)
  • 一星好评(556+)
  • 内容完整(455+)
  • 赚了(303+)
  • 赞(373+)
  • 值得下载(163+)
  • 傻瓜式服务(433+)
  • txt(260+)
  • 方便(322+)
  • 内涵好书(445+)
  • 博大精深(201+)
  • 情节曲折(650+)

下载评价

  • 网友 汪***豪: ( 2025-01-17 00:30:49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菱***兰: ( 2025-01-11 11:41:13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马***偲: ( 2024-12-30 20:24:2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家***丝: ( 2024-12-24 04:46:22 )

    好6666666

  • 网友 步***青: ( 2025-01-11 22:27:38 )

    。。。。。好

  • 网友 常***翠: ( 2024-12-26 20:14:53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丁***菱: ( 2025-01-15 03:07:16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曾***玉: ( 2025-01-12 04:52:21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林***艳: ( 2025-01-07 10:30:24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康***溪: ( 2025-01-01 06:32:53 )

    强烈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