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 有故事,有态度,理性记录娱乐至死的时代 听《乐队的夏天》,读《只有大众,没有文化》
内容简介: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增订版)》精选了2001—2019年,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作家王小峰重要的采访、报道共53篇,收录了对李宗盛、崔健、许巍、汪峰、王朔、贾樟柯、老狼……等近百位文化圈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同时,作者还深入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流行文化领域的热点议题,既包括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彩铃、网乐,也包括至今依然万众瞩目的春晚、选秀、音乐节,涵盖音乐、电影、相声、文学等各个方面。持续二十年的深度观察,为今天的我们回顾流行文化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记录,也为我们反思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欢提供了新的视角。
书籍目录:
再版序: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
序
辑 一
邓丽君和我们的一个时代
叶佳修:从乡间小路走来
三访罗大佑
李宗盛:大陆流行音乐还没有审美标准
黄舒骏:像写论文一样写歌
Beyond:撒了一点人文作料的心灵鸡汤
周杰伦:时代的符号
滚石唱片:后的辉煌
李寿全:用三十年验证一个经典
辑 二
崔健:二十多年来
朱哲琴: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意外生存
窦唯: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
谁制造了王菲?
陈琳之死
许巍:平凡生活
汪峰:摇滚“叛徒”
朴树:一棵没长大的树
HAYA: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老狼:一种活法
辑 三
中年崔永元的梦想与情怀
王朔,那时候他看上去很美
兰晓龙:我有一种变态的自尊心
马未都:收藏有诈
陆川:我想拍一个战争本性的电影
贾宏声: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青春终结
北岛: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宁浩:检讨自己
廖一梅:从心里拧巴出一头犀牛
当贾樟柯把镜头对准暴力
朱德庸:小世界与大世界
辑 四
校园民谣十年
网乐即将轰鸣?
谁持彩铃当空舞?
从乌托邦到享受生活:中国音乐节十年
明星多有病
粉丝的三十种可能
宋柯:给中国唱片业寻找死因
歌星带着合同在天上飞翔
音乐去哪儿了?
辑 五
明天听谁说评书
马季:后一位相声大师
这一夜,80后说相声
当话剧被演成段子
东北文化的繁荣与危机
春晚:事先张扬的自娱自乐
田连元:说书要把人说透
用周星驰过渡
辑 六
鲍勃·迪伦一直是个谜
老鹰飞来
约翰·莱登:我是朋克之王
迈克尔·杰克逊:他始终在用音乐证明自己
西摩·斯坦:音乐狩猎者
斯皮尔伯格:《西游记》是一部公路片
附录:人物年表
作者介绍:
王小峰,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作家,离开媒体后开始从事创意T恤工作。主编有《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著有《不是我点的火》《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不许联想》《沿着瞭望塔》《山上有神》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 崔健:“如果说西方的摇滚乐像洪水猛兽,那么中国的摇滚乐就像一把刀子,我要把这把刀子献给你们。”——《崔健:二十多年来》
★
李宗盛:“我觉得中国流行音乐不必对世界有什么影响,因为这边就是你的世界,有十几亿人,一定要先有音乐对这边的人有影响,再想世界。我们不必去在乎日本人、法国人是不是喜欢我们。如果我在中国是一个超级的大腕儿,制作水准是的话,他们会来找我,所以我不会想先得到西方人的认同。”——《李宗盛:大陆流行音乐还没有审美标准》
★
罗大佑:“没有歌的民族一定很寂寞,音乐应该有种可延续下去的东西,就是力量。”——《三访罗大佑》
★
廖一梅:“我想剥离开人身上的所有的伪装。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伪装的过程,就是一个趋利避害的过程,这样包装到后,人就成了一个被其他人赋予无数标签的过程。我太想把这些标签一个一个撕下来,看看人究竟是什么东西了。”——《廖一梅:从心里拧巴出一头犀牛》
★ 贾樟柯:“你想拍电影,你要知道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里面,你的生活里发生的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贾樟柯把镜头对准暴力》
★
从周杰伦开始,大众已经不仅仅需要一个时代代言人,还需要一个时尚代言人,当年轻一代无法再为音乐赋予灵魂的时候,那就赋予时尚吧,把属于这个时代标志的符号放进去,这一样能成为流行。——《周杰伦:时代的符号》
★
Beyond的音乐呈现恰恰是把人生而不是时代抓住了,任何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基本的人生问题,他们的歌曲蜻蜓点水般地都触及了,带给年轻的人共鸣比歌坛教父们的影响来得更直接—Beyond很自然成了市场经济初期内地年轻人的心灵鸡汤。——《Beyond:撒了一点人文作料的心灵鸡汤》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beyond的含金量是值得怀疑的
Beyond应该为此感到骄傲,至少当年的听众还是从一个审美的角度来谈论他们的音乐,而当下人们已经不再用审美的方式去喜欢音乐了,他们更像被商业蛊惑和放大的狂风掀起的粉尘,被吹来吹去,变得毫无理性和判断,更谈不上审美。人们管这些粉尘叫“粉丝”。
90年代之后形成的人口大流动,尤其是把北上广当成目标城市,实际上是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最好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对于来自文化氛围匮乏的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甚至农村的人来说,当时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消费还仅仅停留在盗版上。Beyond在众多的流行音乐中是比较容易被选中的,因为这些离开家乡的到外面打拼的人普遍没有归属感,流行文化消费往往是他们缓解迷茫和空虚的最好办法。
我不相信那些乐观主义者对未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展望,作为一个局外人,又常在河边走,我知道,中国的大众文化产业是在一个死结下狂欢,这个结不解开,掀起的只是钞票的尘埃。
当第一批金子淘出来的时候,妓女已经出发了,而劫匪也快要上路了
邓丽君……和她所属的时代紧紧地扣在一起,她是在哪个比较从容、耐心、细致的年代诞生的歌手……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 持续观察二十余年,记录流行音乐史上属于一代人的夏天——从业几十年的文化记者,一线专访崔健、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汪峰、朴树、老狼……细数他们的成长历程,探寻舞台背后的故事。
★ 探讨大众文化热点议题,掷地有声地记录娱乐至死的时代——从音乐到电影,从相声到诗歌,春晚、选秀、粉丝、音乐节……本书几乎囊括所有文化圈热点议题,对大众文化发展历程中娱乐至死的现状做出犀利的批判性分析。
★ 用冷静、理性的视角,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什么是乐队?什么是好音乐?什么是摇滚精神?小剧场话剧为什么受到热捧?选秀节目的本质是什么?本书探寻文化繁荣背后的真实社会形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独立、理性的声音。
★ 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作者持续关注文化议题。如何找到采访的突破口,找到理解一个人、分析一个现象的钥匙,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如何找出人物、事件背后的社会脉络,从树木见森林,用文字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变迁?本书为年轻人提供了非虚构写作的样本。★ 根据本书内容,全新设计“以偏概全”的个性化年表——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六十年大众文化发展轨迹,记住大众文化领域的一些人、一些事。
书摘插图
再版序: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15年,书出来后,为了感谢我采访过的那些人,我送给他们每人一本留作纪念。跟黄舒骏先生联系的时候,我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只有大众,没有文化》,想必您知道书名是受到哪一首歌的某句歌词的启发。”黄先生回道:“心里有这么猜想,您说了我就比较确定了。”书名取自版序言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当然源自黄舒骏的《改变1995》:“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我很喜欢这首歌。我在1995年正式进入媒体做记者,歌词里回顾的事件是我做记者后发生的。每次听这首歌,都能勾起我回忆很多往事。我清晰地记得,有一天,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你知道吗?邓丽君去世了。”我愣了半天,一瞬间感觉天塌下了一半。《泰坦尼克号》在美国上映时,我在一家报纸做编辑,我和一个朋友忙活好几天,编了整整两大版《泰坦尼克号》的介绍。还有老鹰复出、王子在脸上刻上“奴隶”、桑塔纳获得格莱美奖、收到一个朋友带给我的多利羊的T恤……做记者的好处是,可以有意识地去关注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判断这些事件,虽说是带有工作性质,时间长了,也会融入其中,成为一个旁观者、见证者,而不是像今天社交媒体上,人们关注新闻事件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评判一件事是为了吸引眼球。是的,一切都变了。《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版面世时,我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曾经为一个时代奉献了很多精彩内容的人,已经走向终结。他们或是在悬崖边死死抠住石缝,不让自己掉下去;或是以一种尴尬的方式谢幕。这,仅仅只过了五年的时间。这不是青出于蓝式的进化,而是黄鼠狼下耗子式的退化,正如过去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黄舒骏在《改变1995》里伤感地唱着:“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他好像手里拿着一个水晶球,预见到了一个又一个未来。我不是个恋旧的人,我更喜欢新鲜事物,我们常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可有时候怀旧,是因为看不到未来。我从《三联生活周刊》辞职后,不再关注当下的文化现象,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我感到荣幸的是,在我做记者的这段时间,曾经与那些出色的文化人活在同一时代,甚至有机会去评论、采访他们。现在,这一页不可逆地翻过去了,就像一本书翻完后一页,合上。
序
这本书的内容都是过去十几年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采访和评论。以前曾有出版社希望把这些文字集结成书,但我心里一直很抗拒这件事,一是这十几年写的文字有多少我没统计过,估计有几百万字,一想就头大,更别说再整理一遍了,而且在电脑里放得随处都是,找起来也麻烦,有些文稿因为更换电脑可能早就丢失了;二是我从来不喜欢看我过去写的文字,当初采访过谁,什么内容,我快忘得差不多了;三是这些文字大都有时效性,时隔多年再拿出来,肯定不禁看,也有些过时,甚至有些幼稚,有些观点、看法我可能早就变了,自己看都觉得矛盾;四是这些文字当初都是为了出刊,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写就的,常常是在发稿的后一刻才写完,有点萝卜快了不洗泥。所以,我心里清楚:没有一篇让我满意。之所以还要拿出来献丑,主要是编辑罗丹妮跟我说过好多次,希望能出成书,并且给我讲了诸多道理,我才有一搭无一搭找出几篇文章看看。有些文字虽然是写人,但主题大都围绕文化、艺术、娱乐、商业、受众、审美等话题展开,说来说去说的还是大众文化。这些文字记录了过去十多年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些点与面,以及中国进入商业时代后在各种规则不健全下产生的种种文化怪象和幼稚的文化消费心理。既然是记录过程,连大众文化自身都那么幼稚混乱,我在写作过程中肯定也有局限和理解上的肤浅。再看这些文字,发现时过境迁,物已不是人已全非,但是那些大众文化的核心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依然没有吸取教训,继续在错误的地基上疯狂地生长。虽然这些文字没有从正面去探讨中国大众文化问题,但我从事记者工作这些年来,心里始终绷着“大众文化”这根弦,试图通过每一次采访来检验自己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如果说这些文字在今天还有点可读性的话,那还要感谢中国大众文化至今还没有解决的自身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过去它的大众文化都是在非商业环境下形成的,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伦理道德、世俗风情、处世哲学、人情世故……它的文化,都是出于一个目的—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生活。如果按照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对“大众文化”定义的标准,中国的大众文化过去恰恰缺少商品市场属性,它更像威廉斯形容的“生气勃勃的大杂烩,政治倾向加上大众的欣赏趣味” 。正是因为大众文化商品市场属性的缺失,我们一直没有真正明白大众文化究竟是什么。真正的大众文化是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前提下,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才出现的,它的目的是丰富生活内容,它的方式是精神消费。当消费关系形成,大众文化才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人精神世界的实质—这才是大众文化的核心所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众文化的出现也仅仅几十年,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文化才和大众、商业联系在一起,才有了当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我正好是在中国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感受和见证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身处其中,多少还有点纵横的时空感,却未必能把自己从中摘出来去审视它,仅仅是以记者的身份和角度去观察和记录文化娱乐行业里发生的事情。和别人不同的是,从做记者那天起,我始终对文化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感兴趣,这也是我每次采访的出发点。这些年一路采访下来,直觉是只有大众,没有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在无比繁荣的情况下缺乏文化含量和中国大众的精神世界在更加全球化的环境下缺少灵魂是“相映成趣”的。我们在一个没有大众文化的商业基础的环境下突然开放,所有外面成熟的大众文化产品和商业模式不分主次一股脑都进来了,我们在照搬照抄的过程中,忽略了文化也需要生态环境这个重要的因素—它的形成是有主次和规律的,次序颠倒、毫无规律的话,结果一定混乱,甚至会遭到报应。即使大众文化在中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它和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一直处在两张皮的状态。终,传统世俗的力量把本该正常发展的大众文化扭曲消解,使之变成一种没有文化内涵的大众起哄,这也从反面印证了中国人在精神需求层面上的低级。中国有很多研究大众文化的学者,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近距离研究过中国大众文化,我感觉他们只是把西方大众文化的理论拿过来往中国的文化现象上一套就算完事儿。至少,这么多年我看到的有关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书,大都是脱离现实夸夸其谈,或者仅仅停留在表层上就事论事,没有从中国的传统观念、价值观以及从封闭到开放所形成的不正常的大众文化繁荣,再到这种繁荣导致的文化消费怪象,以及这种怪象对后来大众文化的影响—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中国大众文化问题。这些年我在采访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理论学术研究方面都是一片空白。这十几年,我看到的是凡是被称作“大众文化”的东西,在中国都混乱不堪,身处其中的人,清醒者感觉无奈,投机者如鱼得水。中国大众文化一直在这个残缺的状态下无知无畏地勇往直前,胡乱拼贴,没有人也没有时间去修复那些残缺,结果当代大众文化拙劣地拼贴出一幅极度荒诞的图画—热闹、低级、扭曲、丑陋、疯狂、空虚、无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无论做什么都带着忽略过程、直奔结果的投机主义心态。大众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过程,但我们仍勇敢地越过去了,颇有人定胜天的豪气。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慢慢地遭到报复—音乐完蛋了,电影在票房狂飙中丢失了灵魂,文学被文字游戏替代,戏剧表演成段子,电视节目沦落为成人版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但我们根本不在乎这些。这些都是我在采访中和被采访者在探讨时常常遇到的一些无解问题。如果我们回头去看西方的大众文化,它有一些中国大众文化不具备的显著特征,它的大众文化产品有着严格的市场细分和不同层面的审美情趣,这让大众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各取所需。即使某个层面出问题,也不会波及全部。文化产品的制造者也很清楚该向市场提供什么样的消费品,通过市场杠杆去调节文化的品种和数量。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电影会出现爱情片、恐怖片、灾难片、喜剧片等类型,流行音乐会出现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电子音乐等不同风格。一方面是多年积累的商业供需经验使大众文化的提供者至少清晰地画出了商业市场和审美趣味两个维度的空间,分门别类针对不同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这种商业板块的形成是建立在前面的大众文化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的,它不是盲目和随意地制造,因而更科学更合理,具有文化自身的延续性。反观中国大众文化,由于缺少这样一种商业秩序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有序进化,它制造出的大众文化产品缺少层次感和领域化,造成了十五岁和五十岁的消费者都要面对同一类大众文化产品的现状,这自然会引发审美情趣上的冲突;同时,由于开放之后中国的大众文化迅速接受了西方商业环境下形成的成熟、完善、合理的大众文化商业模式,并且在市场检验过程中立竿见影地得到了成功验证,从而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忽略文化发展的传统、逻辑和次序。结果是,没有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能够持久发展下去,没有一种大众文化的积累能够对后面的大众文化提供直接的经验和帮助。这些年中国的大众文化几乎都在“另起炉灶”的状态下进行,既没有文化进化的规律,也没有正常的市场推进逻辑。过去,我看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关于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时,感觉他作为一个理论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显得过于狭隘。他从美学和阶级两个角度把大众文化描述成抹杀个性、推广平庸,导致大众文化产品变成千篇一律的东西;大众不假思索予以消费,毫无保留地接受这些文化产品,结果剥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反抗意识,盲目追求快感,甘心受资本主义奴役……当然,这个论调因时过境迁和人们对大众文化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和加深而作古。但是,如果把阿多诺的一些观点放到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氛围中,会发现他的观点掷地有声。这是为什么?说明我们虽然可以拍一部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但是我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和商业操作的水准真的还停留在上世纪30年代。但我还是相信即使再糟糕的大众文化氛围,也会有一些有价值的大众文化产品和人文精神逆向而生,它的光泽被喧嚣的文化杂音所埋没。这些年我一直试图去寻找那些被埋没的东西,并记录下来,或者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大概是因为自己在做记者之前已经对大众文化的规律和真相有过一些了解,一旦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倒让我对中国的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失望,本能地想把这些经历遗忘。这就是我在重新整理这些文字时,总有一种不真实或者恍如隔世之感的原因,甚至都不记得当年还采访过他们。我理想中的大众文化不是现在这样的,它是有序有条理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创造出很多令人兴奋的文化产品,它大众,进而厚重。而我看到的有创造性的大众文化则少而又少,就像扔给乞丐的硬币。重新阅读访谈中被采访者说过的话,有些依然掷地有声,道理依然有效,但现实却离这些道理越来越远。中国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直接、简单、粗暴地成为一个变现的工具,不仅制造者逐渐丧失理性,连同这种文化下培养出的受众也丧失理性,集体沦落成毫无审美情趣和判断标准的纯消费动物。出于情感、利益或低级趣味的驱动,消费者已变得胡搅蛮缠。今天中国的大众文化像雾霾一样窒息和麻痹着人的灵魂。如果阿多诺还健在,他那套过时的、后来常被大众文化研究者诟病的理论,几乎是他在上世纪40年代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伟大预言。这部书稿的文字多是访谈记录,主要是讲故事、记录事实,不是研究结果,因而没什么系统和章法,探讨的也是具体问题,比较杂碎,更像是一些案例。被采访者多身处文化娱乐行业,尤以流行音乐行业多。流行音乐作为普遍的大众文化,特别能说明当今大众文化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出现、发展以及死亡,每一步都能成为中国大众文化幼稚混乱的证据。举一反三,即可窥其他领域大众文化之一斑。中国的大众文化已味如嚼蜡,身处其中的人大都局限在一个天花板下,毫无远见,只有一种固态的死循环逻辑在重复。从商业角度来看大众文化现象,它变得越来越恶劣;从文化角度来看大众文化,它变得越来越恶心。我曾经困惑,为什么一个逐步开放的国家,人们却越来越僵化、保守、封闭,凡事皆以利为先,只看结果,不顾规则?后来我在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一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自身形成的坚不可摧的文化传统。一本写于19世纪的书,居然在今天还这么显灵,让我感到阵阵寒意。我不相信那些乐观主义者对未来中国大众文化的展望,作为一个局外人,又常在河边走,我知道,中国的大众文化产业是在一个死结下狂欢,这个结不解开,掀起的只是钞票的尘埃。感谢本书中接受我采访的人,虽然我们探讨大众文化的话题浅显片面,甚至有些支离破碎,但至少你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把很多问题总结出来了。尤其是,你们的坦诚和认真让这些文字的分量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减轻。每一次采访都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三联生活周刊》给了我这么一个平台,也感谢主编朱伟,要不是他平时的威逼利诱,大概我也不会写出这些文字,更不会有这本书。感谢当初为这本书中的文字给予我帮助的实习生(不分先后):邓婧、刘心印、罗丹妮、童亮、郭闻捷、李媛、张萌萌、郄斯、温馨、魏玲、霍晓、马雯君、方婷婷、付婷婷、谢宁馨、林磊、南楠、宋诗婷、刘冬凌子、尤帆;同时也感谢董昕、刘芳、盛明暘、张菁在采访中给予的帮助,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也有你们的心血。由于原始文稿记录不全,如有疏漏,敬希见谅。
媒体评论
正因有了那些广阔的背景,辅以生动的个案,所以,这些文章单看一篇两篇还不觉得,联起来看,便凸显其威力——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它们竟然串联成一部中国新时期的大众文化发展史。——杨葵(作家)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这本书很厚,但是含金量非常高,有很多人做书都掺水,但王小峰做的是减法,很多好的东西他自己都没放进去,放进去的是精华中的精华。——周黎明(影评人)
他感兴趣的是这个世界发生的一些真实的,看上去荒谬,但是又非常真实的事情。——桑格格(作家)
在这个快速复制的年代,小峰的原创精神的确宝贵。——张立宪(《读库》主编,作家)
书籍介绍
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增订版)》精选了2001—2019年,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作家王小峰重要的采访、报道共53篇,收录了对李宗盛、崔健、许巍、汪峰、王朔、贾樟柯、老狼……等近百位文化圈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同时,作者还深入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流行文化领域的热点议题,既包括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彩铃、网乐,也包括至今依然万众瞩目的春晚、选秀、音乐节,涵盖音乐、电影、相声、文学等各个方面。持续二十年的深度观察,为今天的我们回顾流行文化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记录,也为我们反思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欢提供了新的视角。
【编辑推荐】
持续观察二十余年,记录流行音乐史上属于一代人的夏天——从业几十年的文化记者,一线专访崔健、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汪峰、朴树、老狼……细数他们的成长历程,探寻舞台背后的故事。
探讨大众文化热点议题,掷地有声地记录娱乐至死的时代——从音乐到电影,从相声到诗歌,春晚、选秀、粉丝、音乐节……本书几乎囊括所有文化圈热点议题,对大众文化发展历程中娱乐至死的现状做出犀利的批判性分析。
用冷静、理性的视角,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什么是乐队?什么是好音乐?什么是摇滚精神?小剧场话剧为什么受到热捧?选秀节目的本质是什么?本书探寻文化繁荣背后的真实社会形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独立、理性的声音。
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作者持续关注文化议题。如何找到采访的突破口,找到理解一个人、分析一个现象的钥匙,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如何找出人物、事件背后的社会脉络,从树木见森林,用文字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变迁?本书为年轻人提供了非虚构写作的样本。
根据本书内容,全新设计“以偏概全”的个性化年表——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六十年大众文化发展轨迹,记住大众文化领域的一些人、一些事。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内涵好书(62+)
- 赞(233+)
- 无多页(460+)
- 藏书馆(178+)
- 书籍多(488+)
- 四星好评(397+)
- 微信读书(438+)
下载评价
- 网友 康***溪: ( 2025-01-12 08:38:39 )
强烈推荐!!!
- 网友 步***青: ( 2025-01-05 15:06:36 )
。。。。。好
- 网友 游***钰: ( 2025-01-04 20:36:11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印***文: ( 2024-12-25 12:04:52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濮***彤: ( 2025-01-18 07:20:15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国***芳: ( 2024-12-23 20:19:54 )
五星好评
- 网友 饶***丽: ( 2025-01-16 02:23:45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居***南: ( 2025-01-07 07:06:38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孔***旋: ( 2025-01-17 08:46:4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龚***湄: ( 2024-12-25 11:02:10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孙***夏: ( 2025-01-06 23:25:43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常***翠: ( 2024-12-28 05:08:01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通***蕊: ( 2024-12-26 16:15:59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喜欢"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增订版)"的人也看了
热处理常见缺陷分析与解决方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AutoCAD 2018中文版机械设计实例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大学物理教程(下册)第二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第一次孕产必备 怀孕生产0岁育儿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2022 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全套教材高二数学选修123高中数学课本选择性必修册第二册第三册人教b版好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562342045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走进西部甘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起重机钢结构焊接制造技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四)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100篇 大字版 时间岛图书研发中心 著作 时间岛图书研发中心 编者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世界文学名著经典译林(全十二册精装)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1001个美丽小贴士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胸椎外科学:原理和技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操作训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变频器应用教程 张燕宾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