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书斋 -李泽厚:论语今读(定本)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6:13:30

李泽厚:论语今读(定本)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李泽厚:论语今读(定本)精美图片
》李泽厚:论语今读(定本)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李泽厚:论语今读(定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320246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4
  • 页数:520
  • 价格:44.5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6:13:30

寄语:

李泽厚先生代表作之一,解读《论语》精神内核,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内容简介: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还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基于《论语》的重要,李泽厚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重新进行了译注,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对于《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当下的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赋予《论语》新的意义,此即所谓"今读"。其中,培育人性情感,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是《论语今读》三重点。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书籍目录:

序 

前 言 

论 语:孔子对话录 

学而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后 记  

附录一:孔子再评价(1980)

附录二:李泽厚学术年谱简编(马群林 撰)


作者介绍: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的非西方哲学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注】刘宝楠《论语正义》(下简称《正义》)邢疏云: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案:古人以漆书竹简约当一篇,即为编列,以韦束之。

  程树德《论语集释》(下简称《集释》)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下简称《朱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记】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从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及某些日本学者说]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曰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

  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旧注常说“朋”是同学(“同门曰朋”),因此是来研讨学问,切磋修养;在古希腊,“朋友”也是关于哲学、智慧的讨论者。其实,何必拘泥于此?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并见6.11章)。“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这里愿抄引陶渊明思念朋友的诗: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陆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蒙蒙。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朋新好,以招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情真意深,不必作各种穿凿解释。诗人通过写这首诗,读者通过读这首诗,岂不使自己情感更深沉?这就是说,人类的一些基本情感本是生物性的,动物也有友谊和友情,包括狗、马对主人的亲密依恋等等。但把情感保存、延续和提升到如此高级水平,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却正是文化的功绩。这首诗如同孔老夫子这句话一样,它们都在塑造人的情感心理。文化使情感人化。友谊、友情的快乐正是通过文化的积累又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直接塑造,而在人的心理中培育成长。这首陶诗便是一例。年轻时大概很难欣赏这首诗(以及整个陶诗),但有了足够人生经历之后,便不同了。这就是我说的“积淀”。“积淀”是一种“文化—心理结构”(cultural-psychologicalforming),亦即所谓“自然的人化”,亦即人之区别于动物的“人性”所在。

  当然,“情”有好些不同的层次。在《美学四讲》中,我曾分出审美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层次。其中,“悦神”的层次,就接近或进入某种宗教境界或宗教体验。它以“天人交会”、“天人合一”为皈依或指归。“悦志”则充满了悲剧精神,特别是因为无人格神的设定信仰,人必须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建立归依、信仰,去设定“天行健”,并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任何外在的拯救、希冀和依托,因此其内心之悲苦艰辛、经营惨淡、精神负担便更沉重于具有人格神格局的文化。中国实用理性之所以强调韧性精神、艰苦奋斗,其故在此。中国乐感文化之所以并不浮浅庸俗,其故在此。其中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其故在此;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以“即世间又超世间”的情感为根源、为基础、为实在、为“本体”。因人的生存意义即在此“生”的世间关系中,此道德责任所在,亦人生归依所在。儒学以此区别于其他宗教和哲学。

  关于“人不知,而不愠”,将在以后章节中讨论,这里暂不多论。

  本章开宗明义,概而言之:“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见此本体乃群居而非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作为《论语》首章,不亦宜乎。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先说第一个困惑,在以往,君子与小人相对,是知识分子士大夫(以占有土地为经济来源)往上走,他们读书、做官和做人(道德)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其职责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的生存,不是也不可能和不应该是某种专业人员。


第二个困惑时李泽厚老师在书中提及:真正进入现代社会,情况便会有极大不同,不再是知识分子,而是广大中产阶级才是维系社会生存的骨架,知识分子只是作为某种分工很细的专业人员即专门家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经理、教师、教授、记者等等等等,成为这个社会的各种器官而已。在这个社会里,人都被“职业化”了。因此,“君子必器”(“君子”在这里当然只是借用词,并无所谓“小人”)。这是概而言之,实际情况当然更复杂。

由“君子不器”到“君子必器”的过程表现。这一过程还将加速和普泛化。但如何承继“君子不器”,张扬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在专业化已成大势的今日,似更值得重视。

李泽厚著. 论语今读(增订版) (Kindle位置853). 中华书局. Kindle 版本.


这里可以援引史记中的例子: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感慨地说,像盗跖那种做了许多坏事的人,他们活得很好,像伯 夷、叔齐那样的善人却活得很惨,历代都有很多这种情况出现。对于世间 流行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之说法,司马迁表示“余甚惑焉”……《伯夷列传》中,他感慨恶人得好报、善人无好报之后,笔锋一转,说伯夷、颜回这些人虽然有善行,但也是因为 得到孔子的称赞而名垂后世。司马迁如此,表达了一种将儒学作为个体精神皈依的意思。(邹金灿,七百年风流与儒雅:唐宋诗会意.长春出版社,2017.p35-36)


“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着重理知的部分。我们只能说,自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重情欲之分异。人生应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孔子与论语》第198页)。


现代学人常批评中国传统不及西方悲观主义之深刻,殊不知西方传统有全知全能之上帝做背景,人虽渺小,但有依靠。中国既无此背景,只好奋力向前,自我肯定,似乎极度夸张至“与天地参”实则因其一无依傍,悲苦艰辛,更大有过于有依靠者。中国思想应从此处着眼入手,才知“乐感文化”之强颜欢笑、百倍悲情之深刻所在。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迹。之所以能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而儒学之所以能如此,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远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个体)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版为《论语今读》所出各版中的定本。

  正如李泽厚先生在"序"中所言:"本书自1998年初版以来,曾多版多次印行,每次译文、译解常小有订正增删,此次亦然。各次屡计或有数十处所,虽颇零散,不无匡补,是以引用、阅读宜据新版为准。"

  2018年李泽厚先生对本版又修订30多处。

  2021年李泽厚先生去世,现以本书再版向先生致敬。

  本次再版,修订主要有三:一是新增马群林先生撰写的《李泽厚学术年谱简编》作为附录二,以期让读者了解先生的思想发展脉络和一生的学术轨迹, 能更好地了解先生的哲学思想。 将原附录二幺峻洲先生所编的《论语索引》予以删除,索引本为便于读者检索, 但在当前信息时代,电子检索更方便, 经与先生后人沟通, 获同意将本附录删除。"附录一《孔子再评价( 1980)》" 继续保留,因本书为作者"实际是继续做 20 世纪 80 年代《孔子再评价》一文的工作,即更具体地来阐释孔子";二是再次编校,质量又有提升;三是优化版式,对全书的字号、字间距调整得更加疏朗美观,提升阅读的舒适感。


前言

  《论语今读》始属稿于1989年,成书于1994-1996年,1998年初版于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台北允晨、安徽文艺、天津社科、三联书店、江苏文艺相继先后出版并多次印行。各版正文前均冠有"初稿"字样,盖表不甚满意而拟作补改修订之意。岁月迁延,迄今廿载,心多旁骛,精力日衰,虽各版有二三补改之处, 均零星偶发,不足提及,而原拟参阅《孔子集语》、《孔子家语》、出土简帛及近年出版之各种《论语》译注、研究,对《今读》全书特别是"译"作一较大修订之计划,已难履行,实成泡影。从而"初稿"字样此次新版便应撤除,虽又增一人生大憾,却无可如何也矣。

  此次新版增两附录。 一为摘用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幺峻洲编《论语索引》之主要部分。这对查检《论语》 任何话语出自何篇何章,举手可得,颇为方便, 希望对读者、学者有所助益;二为1980年发表之拙文《孔子再评价》。三十五年前之旧作矣,似仍可读,收此文以不忘当年发表时所遇之阻力、艰难和波折,并志《今读》由来有自,即在不断反传统高潮中力求再证传统,而非赶今日"儒教"、 "国学"之时髦也。

  此外,新版增加若干黑体字样,为在繁忙快速之当代阅读中引人注意,亦广告术也,能起作用乎?不可知也。

  岁将暮矣,人已残年,来日不多,盍胜警悚;读圣贤书,有何可学,修身立言, 俯仰无怍。

  2014年冬日于异域波城

  本书自1998年初版以来,曾多版多次印行,每次译文、译解常小有订正增删,此次亦然。各次屡计或有数十处所,虽颇零散,不无匡补,是以引用、阅读宜据新版为准。

  2018年6月又记

  李泽厚


书籍介绍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还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基于《论语》的重要,李泽厚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重新进行了译注,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对于《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当下的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赋予《论语》新的意义,此即所谓“今读”。其中,培育人性情感,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是《论语今读》三重点。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经典(594+)
  • 愉快的找书体验(555+)
  • 超值(559+)
  • 不亏(541+)
  • 下载快(144+)
  • pdf(349+)
  • 无盗版(133+)
  • 好评(611+)
  • 赞(528+)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格: ( 2024-12-28 19:40:38 )

    OK,还可以

  • 网友 方***旋: ( 2025-01-06 07:12:05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曹***雯: ( 2025-01-02 18:52:3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养***秋: ( 2025-01-17 09:44:39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孙***夏: ( 2025-01-18 07:46:54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潘***丽: ( 2025-01-12 05:20:00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苍***如: ( 2025-01-11 07:26:26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沈***松: ( 2025-01-01 04:55:30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步***青: ( 2025-01-08 21:33:22 )

    。。。。。好

  • 网友 游***钰: ( 2025-01-18 02:14:54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