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书斋 -广播电视概论(第五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5:43:39

广播电视概论(第五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广播电视概论(第五版)精美图片
》广播电视概论(第五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广播电视概论(第五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438773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9
  • 页数:377
  • 价格:45.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5:43:39

内容简介:

《广播电视概论(第五版)》是广播电视专业的核心教材,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历史论、广播电视技术论、广播电视属性论、广播电视传播论、广播电视节目论和广播剧电视剧论等。书稿全面介绍了世界以及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和历史变迁,讲述了新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媒体形态的关系,广播电视传播要素解析与生态审视,同时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形态与类型,节目主持人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书籍目录:

单元广播电视历史论

章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观00

节世界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00

第二节世界广播电视体制沿革0

第二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一)0

节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0

第二节中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0

第三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二)0

节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0

第二节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0

第三节澳门的广播电视事业0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0

第二单元广播电视技术论

第四章传统广播电视技术概观0

节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0

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0

第三节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0

第五章传统广播电视技术基础0

节声音广播技术0

第二节电视广播技术0

第六章新媒体技术与广播电视新形态0

节新媒体技术概观0

第二节新媒体技术与广播媒体新形态0

第三节新媒体技术与电视媒体新形态0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0

第三单元广播电视属性论

第七章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属性

节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属性本论

第二节广播电视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第八章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

节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本论

第二节媒体融合时代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九章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属性

节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属性本论

第二节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单元广播电视传播与生态论

第十章广播电视传播概说

节广播电视传播符号

第二节广播电视传播内容

第三节广播电视传播者与受众

第十一章广播媒体生态位与生存空间审视

节广播媒体生态位

第二节广播与其他媒介种群的生态位对比

第三节广播媒体生存空间审视

第十二章电视媒体生态位与生存空间审视

节电视媒体生态位

第二节电视媒体生存空间审视

第三节当下媒体生态格局概观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单元广播电视节目论

第十三章广播电视节目概说

节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概观

第十四章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

节广播节目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

第十五章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与类型

节节目形态概念辨析

第二节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与类型

第十六章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

节节目主持人的定义

第二节节目主持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节目主持人的类型

第四节节目主持人的修养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单元广播剧、电视剧与电视纪录片论

第十七章广播剧

节广播剧发展概观

第二节广播剧艺术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性

第三节微广播剧

第十八章电视剧

节电视剧发展概观

第二节电视剧的艺术特征与主要类型

第三节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前景

第十九章电视纪录片

节纪录片概说

第二节国外电视纪录片发展概观

第三节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一览

第四节电视纪录片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发展趋势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介绍:

宫承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影视艺术与传媒管理方向博士生导师。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会长,在第六届全国广播影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评选中获“百优”理论人才称号。曾主持创建起我国个媒体创意本科专业,设计、主编“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先后出版25种);主持创办《新传媒》学刊(共出版24期);主编 “新媒体前沿书系”“传媒人物书系”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国务院参事室重点课题1项以及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等各级各类课题近20项;出版专著、合著及教材近30部,发表论文170余篇。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广播电视概论(第五版)》是广播电视专业的核心教材,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历史论、广播电视技术论、广播电视属性论、广播电视传播论、广播电视节目论和广播剧电视剧论等。 本次修订为第5版,全面更新了书稿里面的案例和广播电视发展历史和论述。书稿案例丰富,文字流畅,没有思想政治问题,是广播影视概论领域的权威教材之一。


书摘插图

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广播的渊源可以上溯到19世纪。1864年,英国苏格兰数学家、物理学家J.C.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学的完整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H.R.赫兹发表研究报告,以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1895年,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发明了无线电接收装置;次年,意大利电气工程师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机。几年之后,无线电技术进入实用阶段。

用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实验开始于20世纪初。1906年圣诞节前夕,加拿大科学家费森登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特罗克的实验电台进行无线电传送语言和音乐的试验并取得成功,人类次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了自己的声音。1907年,美国科学家李·德福雷斯特在纽约帕克大楼的楼顶建立了一座实验广播电台。1909年,赫罗尔德和其妻子在加利福尼亚圣何塞开始用发射机广播,但未按播出时间表定期向公众播出。美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是美国家广播电台。1910年,德福雷斯特和费森登合作,实况转播了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唱。1917年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在西部战线进行无线电广播实验。1918年,苏维埃俄国在下新城设立无线电实验所。191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建立WHA广播电台,播放市场行情和天气预报;同年,加拿大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在蒙特利尔建立XWA广播电台,开始定时广播。同年,荷兰海牙的PCGG广播电台试播音乐节目。世界各地的广播实验陆续取得成功,预示着它即将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事业。

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所设立的KDKA电台开始播音,当日播出了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消息。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人们都收听到了这一广播。这是美国历史上家申领到政府执照的广播电台,因此,被公认为世界早的正式广播。

从那时至今,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初步发展时期(1920年至二战结束前)

广播初主要是作为娱乐媒体使用的,但不久即成为重要的新闻传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线电广播受到各交战国高度重视,国际广播发展迅速。电视的发展则相对延后,二战结束前,只有德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少数发达国家涉足电视的研发和应用。

(一)广播

20世纪20年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广播电台,广播听众数量也与日俱增。在美国,1922年,“你要听空气中的音乐么”成为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高山:《无线电应用的推广》,《东方杂志》第19卷第11号。,一年后,全国收音机的数量已达250万台,收听广播“成了美国千家万户生活的中心”[美]戴维·哈伯斯塔姆:《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上卷)》,尹向泽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第14页。。法国家正式电台巴黎电台成立于1922年2月;同年,苏联“共产国际广播电台”在莫斯科开播;当年11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在伦敦成立,1927年经政府批准,改组为公共广播机构,名称为“英国广播有限公司”。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开办广播的有英、法、苏、德、澳、中、日等40多个国家;30年代开办广播的有菲律宾、突尼斯、冰岛等近20个国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和美洲大部分国家都已开创了广播事业。

广播日渐普及,新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不断被创造出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尤其是在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期间,许多人“卖掉家具、衣服,却舍不得卖掉收音机,因为他们把收音机看作是同人类联系的后一根链条。人们不管广播播送什么,都怀着极大兴趣收听。收音机是人们起居室里显眼的一种摆设。”[美]埃里克·巴尔诺、王银桩:《美国广播电视简史》,赵淑萍编译,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内部发行。广播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之大,可通过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作为例证:1938年10月30日晚8点,哥伦比亚广播电台(CBS)播出了一部关于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星际战争》(War of the Worlds)。在节目播出中间,突然插入一段“新闻”简报,煞有介事地报道所谓火星人入侵美国的消息。许多当地人信以为真,纷纷逃离家园。事后有关方面调查,当时至少有600万以上的美国人收听广播,其中有28%的人误认为这是新闻广播而受到惊吓。

正是由于看到了广播的神奇功效,各国政要纷纷利用电台发布新政,争取民心。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就是一个著名的案例。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就职总统的第八天,即通过无线电台发表“广播谈话”,他以质朴的语言,商量的口气,向人们阐述了“新政”内容,迅速化解了长期郁结在公众心中的疑团和不满。在其任内,罗斯福经常以“炉边谈话”的方式进行广播演讲,上任仅九个月就在广播电台发表了20次谈话。对此,美国著名记者戴维·哈伯斯塔姆曾评论说,“它是美国广播业的喉舌。大多数美国人对那个年代政治的记忆,就是坐在收音机前,倾听总统的演说。……没有收音机的人,一定会走上几百码,到那些有幸买了收音机的邻居家去。政府如要影响公众,把美国人引入政治进程,将其注意力集中在福祉的源泉总统身上,广播具有直接的意义。”[美]戴维·哈伯斯塔姆:《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上卷)》,尹向泽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第15页。罗斯福也由此获得“广播总统”的美誉。

广播是一种可以轻易跨越国门的空中传媒,需要各国之间的齐抓共管。1925年,个世界性的广播组织——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IARU,the International Amateur Radio Union)在法国巴黎成立。1926年,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举行了频率分配会议。1927年,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国际天主教广播协会成立,目的是促进各国天主教广播团体的相互了解和合作。1932年,万国电信联盟与国际无线电联盟合并,成立国际电信联盟。这些早期的跨国联盟,对广播的频率分配和协调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国际广播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战争开始后,报刊的出版、印刷和发行受到了很大影响,但人们对各种时政信息的需求却空前增长。这时,无线电广播迅速及时、无远弗届的优势就充分展现出来。“战争显示出整个社会如何信赖着它,掌权者们如何依赖着它。”[美]戴维·哈伯斯塔姆:《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上卷)》,尹向泽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第122页。据统计,“1939年大战爆发时,共有27个国家办有对外广播,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这个数字增加到55个国家,整整翻了一番。”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52页。广播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偏重于娱乐和信息服务,而是更多显示出新闻传媒的本色。各国政府纷纷开办国际广播,大打舆论战和心理战,广播成了海陆空三种军事力量之外的“第四战线”。其中,英国广播公司(BBC)使用的语言从9种增加到46种,每天播音时间达到125小时,被认为是当时的“广播大国”。苏联、德国、日本、美国、中国等参战国家也纷纷开办国际广播,开展对外宣传,出现了诸如莫斯科广播电台(Radio Moscow,开播于1929年)、德国国家广播公司(RRG,德语Reichs-Rundfunk-Gesellschaft mbH 的首字母缩写)、日本广播协会(NHK,为日语“日本放送协会”にっぽんほうそうきょうかい的罗马音转写Nippon Hōsō Kyōkai首字母的缩写,成立于1926年)、美国之音(VOA,Voice of America,1942年成立)、中国国际电台(VOC,Voice of China,1940年1月重庆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启用)等享誉世界的国际广播机构。不仅如此,一些国家的广播机构还派出战地记者奔赴前线采访,及时报道战况。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爱德华·默罗就以他主持的《这里是伦敦》(This is London)的现场报道而声名大噪。一些国家元首包括英国首相丘吉尔、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法国将军戴高乐等也纷纷通过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动员人民同法西斯斗争到底。

由此可见,战争进程推动了广播的发展,也提升了广播的地位,使广播在当时成为无可置疑的强势媒体。而对广播听众来说,无论是在艰难困顿的经济危机年代,还是凄风苦雨的二战时期,收音机都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便捷媒介和日常生活的亲密伴侣。1939年,德国70%的家庭拥有收音机;1943年,美国家庭的收音机每户平均一台以上;在英国,虽然报纸拥有很大的读者群,但广播才是战况的主要提供者,英国人总是先从广播听到战况,然后再从第二天的报纸上阅读相应文字信息。1944年6月6日,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始大规模进攻,是广播早报道了进攻的消息,当时广播的收听率达到了高峰。美国国家调查中心的一份报告证明,二战期间,对美国大众服务贡献的新闻媒介是广播,占67%。

(二)电视

电视的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语,意为“远处”和“景象”。1900年8月25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法国人波斯基次将利用电波传送图像的实验称之为“Television”,即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20世纪初叶,美、英、法、苏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强对电视的研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1907年,美国科学家德福雷斯特发明的三极真空管不仅突破了广播的技术难关,也使电视机显像管设计逐渐走向成熟。同年,俄国学者罗津格得到了设计世界台电子显像的电视接收机的特许权。四年后,他又制成了利用电子射束管的电视实用模型,并用它显示出了幅简单的电视图像。1910年,俄国科学家兹沃利金研究用真空管接收电视图像。1923年,罗津格在美国发明了光电发像管(亦称电视摄像管),改进了电视摄影机。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利用自己发明的设备,配合尼普考的扫描图盘,实验传输图像并取得成功。翌年1月,贝尔德在伦敦公开演示自己的发明,引起轰动。1927年4月7日,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使用有线的方式传送电视节目,播出了当时联邦商业部长赫伯特·胡佛的演说。1928年4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WZXBS电视台获得了个实验电视广播的执照。同时被批准进行电视试验广播的,还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所属的WGY电台。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与贝尔德公司合作,在伦敦开设实验性电视台,进行定期电视广播。1931年10月,苏联在莫斯科用传送静止图像(照片)的方式开始实验电视广播。1932年,法国政府在巴黎建立座实验性电视台,进行不定期广播。1935年,德国成立了电视节目机构,并于当年3月22日开始在柏林播出定期节目。不过,世界上却普遍不承认纳粹时期的德国电视台为首家正式的电视台,而是把1936年11月2日开播电视节目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作为世界上早正式播出节目的电视台。

1938年,法国政府开始每天定时广播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巴黎埃菲尔铁塔上的发射台发送。不久,里昂等城市也相继开办了电视广播。同年,苏联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建立了两个电视中心。1939年3月10日,莫斯科电视台开始定期播出节目。

美国次正式开播电视节目是在1939年4月30日纽约世界博览会的天。这一天,全国广播公司(NBC)进行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实况转播。观众通过电视屏幕,次亲眼见证了罗斯福总统为开幕式剪彩的情形,罗斯福也因此成为位登上电视屏幕的美国总统。转播结束后,全国广播公司总经理戴维·萨尔诺夫(David Sarnoff)宣布,全国广播公司将使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到1940年5月,美国已有23座电视台进行电视广播。同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成立了一个各方均可接受的全国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以建立统一的电视标准。1941年1月,委员会提出了新的标准。这个委员会建立的标准后来被称为NTSC制式。据此,联邦通讯委员会规定,自1941年7月1日起,美国电视采用统一制式。同日,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开始定期播出电视节目,主要是放映一些电影、百老汇的歌舞剧以及体育比赛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电视发展的轨迹。战争期间,除个别国家的少数电视台维持运转外,大多数电视机构均中断播出。绝大多数电视设备的生产与实验作业也因受到战争影响而被迫或主动停顿。

二、飞速发展时期(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

二战结束后,在世界发达国家,广播逐渐丧失了过去的领先地位,开始被电视所取代,电视在各国的发展速度惊人。但对外广播依然兴盛,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中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战争的结束才是广播蓬勃发展的开始。

(一)广播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慌。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的政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均采取对抗姿态。在此背景下,利用广播加强对外宣传,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成为各国政府宣传机构的工作重点。二战期间兴起的国际广播继续迅猛发展。如1960年后,美国之音(VOA)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用英语进行环球广播,日本广播协会(NHK)则用英语和日语进行环球广播。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也于1970年后用英语和俄语开办了环球广播。这一方式突破了对象地区和广播时间的限制,便于扩大宣传范围,及时播发新闻。

在许多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发展广播事业也成为当务之急。“1950年,世界近50个国家没有广播设施,其中23个在非洲。1960年前后,没有电台发射机的国家数目减少到12个,其中7个在非洲。1973年左右,对世界187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表明,其中只有3个没有发射设备:不丹、列支敦士登和圣马力诺。”肖恩·麦克布赖德:《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交流与社会,现状和展望》,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1,第83页。到1979年年底,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开设了广播电台。

和平时代的到来,为广播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条件。20世纪50年代,调频广播发展迅速。这种广播的优点是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尤其是在传送音乐节目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而且其频率资源相对丰富,维护改造费用较为低廉。仅美国,到1955年就已建立调频电台552座。

从广播所发挥的功能看,在实行商营体制的美国,二战结束后,各大广播公司纷纷将重点转移到了发展电视事业上来,原有的大型广播网渐趋衰落,向地域化、专业化和对象化方向发展,节目内容转向以娱乐化和新闻性、服务性为特色。而在实行公营体制的英国、日本等国家,广播节目就相对较严肃且富于教育意义。在另外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广播事业则被当作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由政府统一管理和使用,服务于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并在大众教育和政治动员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组织动员作用。如中国、印度以及非洲和许多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0年里特别利用了这个工具。在发展中国家,无线电才是真正能称得上‘大众’的工具。在那里,人口中很大部分能收到无线电广播,而且拥有收听的手段。”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没有任何其他工具具有这样的潜力,影响如此多人,能够如此有效地起到消息报道、教育、文化和娱乐作用。”肖恩·麦克布赖德:《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交流与社会,现状和展望》,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1,第83页。


前言

拥抱创意时代

在传媒业界,所谓“媒体创意”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客观现实,但若要问什么是媒体创意,人们却大多说不清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语焉不详,甚至有些疑惑,都是正常现象。由于我们创办了一个媒体创意专业,所以也就时常有人向我询问,作为该专业的负责人,当然是回避不了的。

从逻辑学的角度说,一个事物的概念可以分为内涵性的概念和外延性的概念,内涵性的概念是对所指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外延性的概念则是对所指事物的集合的概括。关于媒体创意,我们不妨把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个界定:即创新性、创造性思维在传媒领域的运用,其要旨在于因势而变、不断推陈出新,它是市场化时代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是传媒发展的生产力;其基本内涵,指现代传媒面向市场需求和变化,在信息建构与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有创新性或创造性的策略和构思——其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涉及传媒运作的方方面面,对此,可简要地概括为创意传播、创意经营和创意管理三大领域和范畴。

为什么要进行媒体创意呢?有人说是媒介竞争的产物,这当然没有错,但仅仅认识至此还是粗浅的。其更为深层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这当然也包括对大众传媒的需求——正是广大受众这种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发了媒介竞争,由媒介竞争进而催生了媒体创意。事实上,这是媒体创意热兴的根本原因,也是近年来媒体创意产业以至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创意产业的发展呼唤创意产业人才,呼唤创意产业教育。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体上可以说需要三方面的人才,即创意方面的人才、创意经营方面的人才和创意管理方面的人才,这也就决定了创意产业教育的三大领域,即创意教育、创意经营教育和创意管理教育。媒体创意专业正是应媒体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由中国传媒大学创办的一个面向传媒领域的属于创意教育方面的专业,可以说是回应业界需求、拥抱创意时代的产物。本专业自2003年起开始招生,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和探索,如今专业定位已经明确,办学模式已基本成型,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基本稳定。

我们的媒体创意专业是如何定位的呢?

笔者认为,所谓媒体创意教育,从整体上说,其终极目标应当是培养面向传媒市场需求和变化,能够为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不断地提供创新性、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也即人们常说的所谓“媒介军师”。从人才规格上说,这是一种以创新性、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集人文艺术素养、传播智慧以及媒介经营策略、管理策略等于一体,面向现代传媒整体运营的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媒体创意专业的教育理想。然而,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分层次的,作为本科层次的媒体创意专业,其教育目标的设定还应当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目标过高、过大,不仅不能够顺利实现,而且实施起来容易失去重点和方位感,容易在办学上流于宽泛。

正是因此,我们采取了适当收拢、收缩培养口径,同时与一定的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思路。根据业界需求和本校、本专业优势,目前我们将媒体创意专业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创意传播”领域。所谓创意传播,根据笔者的理解和界定,它既包括信息传播与媒介运用的策略和智慧,也应当包括媒介信息建构的技能、技巧,即我手达我心,想到了就能做到——比如,为了强化视觉冲击力,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创造新潮的视觉语言,进行超现实、跨媒体的艺术表现、特技表现,等等。这样的专业定位,意在与当前传媒业界兴起的所谓创意策划职业相结合,同时兼顾到多数本科生毕业后要从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做起的现实。这样的专业定位,无疑也蕴含了抓创意产业教育“牛鼻子”的意图。根据上文所述创意产业教育的三大范畴,所谓创意传播,无疑属于创意教育范畴——创意教育是以培养创意人才为目标的,应当说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因为,如果没有创意人才、没有创意,那么所谓创意经营、创意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总之,媒体创意专业是一个以培养专业的媒体“创意人”为目标的专业,是一个创意智慧与创意的技术、技能相融合、相交叉的专业,其培养目标可以做这样的简要概括和表述:培养现代大众传媒创新发展所需要的传播“创意人”(也可以称作初级媒体“创意人”)。从人才规格上说,这是一种以创造性、创新性思维为核心,集人文艺术素养、传播策略和智慧以及现代传播的技能、技巧于一体的面向现代传媒传播业务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培养目标出发,本专业秉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多年来积淀而成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理念,同时结合本专业的内在要求,在办学模式上也就自然地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其一是综合性、交叉性。

智慧源于心胸,心胸源于眼界。创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靠所谓天分,靠小聪明、小火花或许能竞一时之秀,但却不能长久。没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和理论视野,智慧往往就会陷于黔驴技穷的困境,创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丰富的信息交流与碰撞中,在多学科知识、多维理论的交叉与融合中,智慧之树才能常青,创意活水才会“汩汩”而来。

为贯彻上述思想,我们认为,必须倡导学生广开视野、广取思维、广泛接触社会人生,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培养方式上,我们一直强调和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教学:一方面,以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旨归,打破现有的专业壁垒,强调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理论的交叉与融合;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现代传媒运作的主体领域及其前沿动态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现代传媒运营有一个整体性、综合性把握。总之,我们要求学生应具有相对开阔的知识视野,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对现代传媒及其运营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并掌握创新思维原理,这是从事创意传播的必要前提。只有具备这样的前提和基础,才能进一步将创新思维原理成功地应用到现代传媒领域,形成相关领域的创意策划能力。

其二是艺术性。

我们知道,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消遣、娱乐,文艺、艺术传播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懂艺术何谈创意?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就曾经指出:“不通一艺莫谈艺。”更为重要的是,想象力是创意之母,而艺术与美学教育则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大家都知道英国是发展创意产业的先驱,在那里,作为创意教育的手段,文学艺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1998年英国国会的一个报告就曾指出:“想象力主要源于文学熏陶。文艺可以使数学、科学与技术更加多彩……”

因此我们认为,艺术与美学教育是媒体创意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坚持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保证:其一,在生源选拔方面按艺术类招生,从选才上把好艺术素养关;其二,从培养措施上对艺术素养和美学教育予以着重加强,设置一大批文学、艺术和美学类课程,从而使学生通晓文学艺术以及大众文化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观念,并掌握有关必要的技能、技巧。

其三是实践性。

不言而喻,媒体创意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本是专业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所以,本专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要面向传媒业界实践,开展强有力的职业化的模拟训练,强调高素质教育和强职业技能教育的互补与互助,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尤其对于本科生,将来一般都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为了有利于就业,操作层面的技能、技巧教育就更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充分发扬中国传媒大学的传统优势,重视媒介信息建构与传播的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案例教学,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职业化的模拟训练,努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传媒文本读解能力,熟练掌握对色彩、声音、画面、图形、文字等传播符号的操控技术,并能够在创造性、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灵活运用媒介信息建构与传播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我们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措施,密切跟踪业界前沿,同时与业界展开必要的互动。几年来,我们曾聘请大量业界专家、校友走进校园授课或举办讲座,带来业界前沿的动态信息;同时,还借助于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与传媒业界所结成的良好的业务联系,利用每年暑假时间成建制地安排学生到业界实习。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们普遍反映,摸一摸真刀真枪,感觉就是不一样!

其四是个性化。

所谓个性化,也即教育“产品”多向出口。现代传媒运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面对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作为本科教育,笔者认为,其教育目标还应当实事求是,有放有收。因此,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中,在信息建构与传播的多个领域,我们提倡学生既有专业共性,又有个性专长,倡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主攻方向,发展创新思维,努力形成个人的业务专长和优势。

为支持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本专业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有关现代传媒教育的平台性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则多向开设选修课,并全面实行导师制。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做法都是务实的、有效的,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得到传媒业界的肯定。

上述这些认识,已经成为我们建设媒体创意专业的指导思想。2005年上半年以来,在学校支持下,我们承担了校级教改立项“媒体创意专业建设研究”项目。在该项目推动下,笔者与同事们一道,在研究、探索基础上,经过群策群力,已连续推出三个不断完善的培养方案版本以及相应的教学计划。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对于一个新专业建设来说,有了成型的培养方案,还只能说是迈出了步,是起码的一步。如果说培养方案相当于一个人的躯干,那么它还需要两条强健的腿,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才能立起来、走起来,以至跑起来——这“两条腿”,笔者认为,也即当前贯彻实施该专业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两大当务之急:其一是教材建设;其二是实践教学机制建设。

关于教材建设。

自成体系的知识构架和核心课程是一个新专业得以确立和运行的基本支撑,因此,要想使该专业真正得以确立,就必须构建一个具有本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同时还必须编撰一套相应的适应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

由于媒体创意专业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特点,所以该专业教材编写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于,要以创意传播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旨归,解决好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理论的交叉与融合问题。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组织、整合有关师资力量,关于“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出版已经启动。根据我们的计划,两年内将至少推出15部具有本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教材。但目前面临的困难还相当大、相当多,为核心和关键的是人的问题,也即师资问题。

关于实践教学机制建设。

如上所述,媒体创意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以实践教学必须被置于重要地位,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这不仅仅是几种措施的简单相加,还应当是一整套的有机体系。为了使实践教学切实有效,就必须保证这一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所以,对这一体系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作出全面探索,将本专业实践教学科学化并进一步制度化,是本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重要的一维。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几个实践教学基地,但还远远满足不了本专业全面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

以上两个方面既是当前我们贯彻实施媒体创意专业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两大当务之急,也可以说是媒体创意专业建设的“两条腿”。笔者认为,只有这“两条腿”强健起来了,该专业建设才能够获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综上所述,媒体创意专业是适应创意时代需要而创办的一个崭新的专业,是一个新型、特色的专业,我们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既具探索性,又具示范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责任感,我们一直坚持既小心翼翼、深入研究,又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原则。在校方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几年来的群策群力,目前该专业已基本创立成型。可以这样说,媒体创意专业抓住了创意时代大众传媒的本质,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竞争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有时代感、有活力的专业,它有效地利用、整合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资源优势——如良好的传媒教育基础和丰厚的业界资源等,体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办学特色。

当然也应当看到,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目前该专业还是幼小的、稚嫩的,它目前需要的是理解和呵护。我们殷切地希望学界、业界同仁们能够从事业大局出发,都来浇水施肥,遮风挡雨。我们相信,在传媒事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大潮的双重促动下,这样一个新型、特色专业一定会尽快成长起来,我们也一定能够探索出一套既适应传媒市场需要,又符合教育规律且切合我校实际的专业办学模式,从而使它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品牌,成为我国传媒教育的一道新的风景,同时,也为专业扩张提供规范和标杆。

宫承波

2006年9月30日初稿

2007年5月10日修订

于中国传媒大学


书籍介绍

《广播电视概论(第五版)》是广播电视专业的核心教材,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历史论、广播电视技术论、广播电视属性论、广播电视传播论、广播电视节目论和广播剧电视剧论等。书稿全面介绍了世界以及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和历史变迁,讲述了新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媒体形态的关系,广播电视传播要素解析与生态审视,同时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形态与类型,节目主持人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差评(548+)
  • 速度快(345+)
  • 无水印(251+)
  • 盗版少(544+)
  • 速度慢(671+)
  • 无广告(663+)
  • 体验好(605+)
  • 书籍多(423+)
  • 内涵好书(91+)
  • 内容完整(314+)

下载评价

  • 网友 谢***灵: ( 2024-12-26 07:22:50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訾***雰: ( 2025-01-14 03:08:03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孙***美: ( 2025-01-16 21:05:1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冯***丽: ( 2025-01-09 01:37:3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权***波: ( 2025-01-15 09:42:11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居***南: ( 2025-01-08 00:58:21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宫***凡: ( 2024-12-28 02:30:28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濮***彤: ( 2024-12-26 22:36:13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康***溪: ( 2024-12-28 18:48:33 )

    强烈推荐!!!

  • 网友 马***偲: ( 2025-01-07 00:58:14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沈***松: ( 2025-01-01 22:53:23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孙***夏: ( 2025-01-14 05:16:23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陈***秋: ( 2025-01-05 08:27:18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谭***然: ( 2025-01-13 21:47:46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