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书斋 -姚著中国史(全五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5:41:44

姚著中国史(全五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姚著中国史(全五册)精美图片
》姚著中国史(全五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姚著中国史(全五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220112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6
  • 页数:2636
  • 价格:401.3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5:41:44

寄语: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叙事中,中国史与世界史是分隔的,中国史里看不到世界,世界史里找不到中国,本书打破了传统中国史观的认知茧房,提供了一种世界性的知识视野。王子今、马勇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姚著中国史》全书共5册,全书汲取中国和日本欧美俄苏多地研究成果,用全新的架构、独特的视角叙述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

*册《黄河文明之光》【东汉末年前】爬梳了*早的中国,并剖析了中华*帝国秦汉的勃兴与崩解;

第二册《古代北西中国》全景透视了“游牧中国”和“农业中国”的竞争、共生与融合;

第三册《南方的奋起》【公元189年至581年】描绘了历史的曲线——正统朝代南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熔炼、孕育着一个新帝国;

第四册《中国世界的全盛》【公元581年至960年】诠释了隋唐帝国确立中国在东亚秩序的轴心地位的历程;

第五册《近代中国的成立》【公元960年至1911年】

展示了宋以后中华民族诸成员全部登上舞台的场景,及中国的重新整合。

《姚著中国史》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线,在域外与中国的动态联系的环境中考察中国历史。其“汉族中国主声部”非常清晰,同时与之相配的其他“次级声部”的声音也相当丰富。它们大致可以按照地缘来划分,除了作为主声部的中原核心中国这一区域外,其他的次级声部大致有以下几种:西方声部、东亚声部、中国西部边疆声部、南海声部,所有这些主次声部都有自己的声音。一般的中国学者写的中国通史是将中原作为一个核心,一层一层向外看,而这部书则是从匈奴、月氏、日本、朝鲜等向内看,角度新颖,堪称世界史视野下的大历史。


书籍目录:

 

卷《黄河文明之光》

【黄河文明的诞生与展开】

中国文明的光源

人类的发生·文明的始源

北京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札赉人

黄河—中国文明的中核

黄河文明的广域性

传说与历史

古代中国的成立

中国历史之曙光——夏朝

殷朝国家与其都市文明

卜辞的世界——信仰/历法/产业/社会

周革殷命与封建制

礼乐文化

时代的跃动——纪元前八至前三世纪

从都市国家到领土国家(春秋)

光与热的大奔放期

中央集权制萌芽与中国“国际” 统合的准备期(战国)

汉族的诞生

百家争鸣——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

【汉族中国统一后的中国世界】

秦汉大世纪

统一朝代的伟大继承

四百年汉朝盛衰

纪元前二百至后二百年间的科学与技术

汉朝人的生活·流行

思想·学问与独尊期儒家

汉朝社会·经济层面剖析——乡里与豪族

东洋—中国文明圈形成

南方的改造:百越/南蛮/西南夷

东方的黎明:东夷

主要参考书

 

第二卷《古代北西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两个线索来解明古代北西中国自身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形态,以及与汉族间的交涉和文化交流,实为一部古代蒙古、新疆史。

目录:

【北方游牧势力的冲击】

草原游牧社会与其独立文化的形成

游牧民族大跃动的历史意义

草原经济·游牧文化的特质

骑马·游牧民族的起源

北亚细亚青铜器时代与“胡人”

欧亚大陆游牧文化圈连锁

中国历史演进的双轨性

长城内外的对立

两个世界的分隔标志

长城的初性格——国境线

汉朝攻势长城与后代防御长城

游牧主动与其外向性

与耕地相斥的草原历史路线

匈奴—北亚细亚大风暴

匈奴雄长的世界意义与其汉族依附性

北亚细亚早的统一

婚姻·军事·经济·精神生活

游牧封建与单于继承法

匈奴联盟中的汉人集团

战争与和平

巨大游牧压力下的汉朝和亲政策

由和到战十年间九次大远征

从漠南无王庭到匈奴降伏

和平波折与北匈奴西迁

南匈奴进入长城后的质变

东胡·西羌·前期突厥诸民族

四至六世纪间新汉族诞生与草原新形势

东胡·乌桓·鲜卑

从鲜卑游牧帝国到投入长城后的北魏

戎、羌、氐、月氏

后汉政治痼疾——西羌问题

草原“朝代”嬗代中的柔然

丁零·高车·铁勒·突厥

【汉族中国以西的世界】

认识古代“西方”

二千年前汉族世界眼光的扩大

贵霜—大月氏与嚈哒

中亚细亚古代历史的基本认识

中国史料与所指“西域”范围

新疆与河西走廊

沃洲地理橱窗与人种博览会

经济繁荣面下“新疆”政治的向上

“新疆”历史命运

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

从“通西域”到“西域经营”

中国西方事业起点的“凿空”

汉朝的“新疆”—中亚细亚征服

区域性共同防卫与都护统制体系

“三通三绝”的后汉西域支配

长史统治与高昌国成立意义

考古—古代学上的“新疆”

历史壮观复原与敦煌学

汉朝西长城制度

埋没沙中的鄯善王国

南北道古代史闭幕

东—西方文化、商品交流的早期形态

中国对西方关系从混沌到开朗

外国通商·外国商人

世界性丝贸易与国际交通

古代世界东—西大动脉“丝道”

古代西方的“中国”认识

中国容纳外来文化的源泉与内容

中国文化传播西方

主要参考书

 

第三卷《南方的奋起》

内容简介:

自二世纪末到六世纪末的汉族中国四百年大分裂时期,中国在动荡纷乱之下的面貌并非全是破坏的,历史意义也非全是消极的,其间各存在其积极的一面。在积极的方面,即是迎接统一再现的准备诸分野,以及充满了新生命、新活力的新汉族孕育,江南文化的发达,与中国—东亚文明圈的坚实奠定。

目录:

历史曲线两次高峰间的低潮

汉朝崩坏与分裂局面的持续

外戚、宦官、党人

黄巾之乱与所开启的英雄时代

分而合·合而分

五胡十六国连锁反应建国运动

南方切离近三个世纪的南、北均衡形势

大分裂末期新时代的孕育

二至六世纪社会·经济问题总决算

古代乡制破坏后世族中心社会的成立与式微

世族门阀的历史评价

大流亡潮期间的户口问题

江南·南方开发与地方行政体系推移

分裂期产业·流通诸面貌

交通都市商税货币

土地国有制从试验到完成

农村社会生产秩序大变革与租税制度再编定

四百年转型过渡期文化

六朝文化根源的老庄思想与“清谈”

文学、艺术与相关联的学问

史地学、科学与技术

地下史料所见魏晋南北朝人的生活形态与风俗

宗教与宗教思想史展开

道教的起源与诞生

佛教传入中国固定化的轮廓

佛理·译经·中国佛教教义

佛教艺术与南北朝造像运动

乐浪时代结束前后远东新态势

高句丽的从中国史转移入韩国史

朝鲜半岛三国的南北朝文化浸润

魏志倭人传·宋书倭国传。

大和国家的形成与归化人

主要参考书

 

第四卷《中国世界的全盛》

内容简介:

汉族形成的充沛活力,带动了中国模式政治、文化为基底的东亚“中国世界”,自汉朝的时代塑定胚型。新汉族于隋唐时代再形成,又培育、提携“中国世界”成员,共同内耀博大而绚烂的中国文明之光。隋唐世界大帝国成立的意义,初非只中国史上的伟大朝代而已,也是关系东亚史全体的。这是本书叙述的主轴。

目录:

世界帝国的荣光

隋唐新汉族·大统一成立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

“天可汗”国际秩序轴心

国家规模的超越·政治平等的复活

社会关系与均田法施行实况

大运河与产业·经济发展

开放性的生活、思想与文化

大唐的荣华

条条大道通长安

外来宗教与佛教思想的百花齐放

学问、科学与文学平民化

有容乃大·东西吞吐(一)天竺·大食·新罗

有容乃大·东西吞吐(二)日本

中天之日换入斜阳期

盛唐明暗面——八世纪前半

盛世倾斜起点的安史之乱

均田制堕坏期的变貌——八世纪后半

藩镇/宦官/朋党

九世纪社会·经济新境界

巨大帝国崩裂的震力与转运期开创

黄巢之乱前后的唐朝五十年暮运

新时代诞生的阵痛期——五代十国

八至十世纪的东方世界

主要参考书

 

第五卷《近代中国的成立》

内容简介:

十世纪中国,是个历史的大转捩时代。因此,横的方面,汉族朝代与征服朝代并行或交替存立;纵的方面,近代社会以宋朝建立为标志而设定。

欧洲曾经历漫长的中世时代,但短短约三个世纪的近代欧洲,十八世纪后半以来便以产业革命成功,快速转换现代社会。中国领先欧洲快速通过中世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分期,时间却停滞十个世纪,清朝之末,才在痛苦的、被迫的形势下勉强向现代化举步。

本书便以如上诸课题为中心,说明“什么”以及探讨其“为什么”。

目录:

【中华民族大舞台全成员登场】

亚洲内陆世界霸权推移

北亚细亚突厥巨潮

苍狼的子孙——文字的后期游牧国家

突厥时代后荣光

回纥与游牧社会文明化

中亚细亚突厥化

大西南地区民族运动

吐谷浑三百五十年

吐蕃兴衰

西藏佛教与喇嘛法王支配

云南五个世纪独立时代——南诏、大理

模写汉族中国两范本

“海东盛国”渤海

西夏“君子”

征服朝代成立

契丹·辽朝——二元支配体制的创始

女真·金朝——中原化快速变容者

世界史的征服

从蒙古帝国到大元帝国

元朝身份制社会与蒙古至上主义

东西交通·文化交流盛期

北元以来草原封建制的成熟

十七世纪后的清朝蒙古

【汉族中国的近代化】

主义的时代

宋朝历史的近代要素

外侮剧的汉族朝代

文治主义与君主专制化

科举·学校·士大夫

汉族光辉的明暗

南方优位下的社会·经济

诸产业的分化开发

财政与社会结构再调整

商品·货币经济时代的都市

新文化的展开

士人·庶民文化结合

理学——儒家思想再出发

宗教思想·学问的进展与停滞

高峰科学·技术的终页

主要参考书

后语

 

 

 


作者介绍:

姚大中,一九二四年生于江苏省吴县。中央大学(南京)法商学院政经系毕业,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做政治经济研究,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姚大中先生集传统士人风骨与匠人精神于一身,对中华文明饱含热情而又异常冷峻。他耗尽毕生精力独自创作了《姚著中国史》这部生平恢弘巨著,奋力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撑篙前行,寻找中华民族卓越向上的力量。同时,他毫不忌讳中华文明的中衰,并告诫后人,“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叙事中,中国史与世界史是分隔的,中国史看不到世界,世界史里找不到中国。《姚著中国史》兼容了中国、日本和西方史学的研究与写作方式,打破了传统中国史的认知茧房,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

1.突破了传统中国史由中原向外层层推演的藩篱,为秦楚这些半边缘国家正名。

2.对东汉以来豪族演化的历史叙事,蕴含着为生民立命的庶民情结。

3.对五胡建立的胡-汉联合政权的本质辨析,客观展示了大分裂时期的民族纷争与融合。

4.正视辽金元这些来自长城以北的草原征服者,并将其与汉族政权进行平等观照。

5.在域外与中国动态联系的环境中考察中国历史,爬梳了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渊源。

6.摆脱了传统历史偏向于政治史叙述的窠臼,广泛利用考古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增强了历史解释力。

当前中国已经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民亟需一种世界主义的知识视野。《姚著中国史》超越了中原王朝循环的线性叙事模式和汉族中心主义的内观视角,作者姚大中先生对中华文明饱含热情而又异常冷峻,他用毕生精力完成了世界史视野展示大中华文明的书写,为今天的我们成为世界历史民族提前做好了知识储备。

《芈月传》历史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联袂推荐。

 


书摘插图

汉末魏晋准许游牧民族内徙的开放政策反思

三、四世纪之交晋朝社会混乱情况,可谓便是二世纪后半后汉末年的重演。八王纷争内乱造成劳动人口不足,灌溉网与防洪公共设施事业被大规模破坏,土地放弃,城市与乡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农民反抗情绪激化,以及各地农民、 流民演化为盗贼蜂起事态的展开,这些都非常相似。但有一点差异非常显著,那就是在混乱激流中“五胡乱华”局面的形成。

东自辽河流域,西至天山与哈萨克斯坦草原,北起贝加尔湖与南西伯利亚森林地带,南迄西藏高原的此一广大地域内,自古都属从事游牧诸种族的活动天地。游牧民族以家畜的饲牧为主要生产手段,也以羊、山羊、马、牛、骆驼等家畜为社会财富准则,往往恃其强大骑兵的机动力,急速集中攻击力向周围农耕地带文明国家突袭与掠夺战利品。

汉朝统一国家形成初期,便时时遭受强盛的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东方盟主匈奴侵略。公元前二世纪后半汉朝对匈奴的连续性大征伐与前一世纪中呼韩邪单于降伏,大敌匈奴才被压制臣服,而具有匈奴整族救济性的长城线以南移住早经验。 后汉立国与匈奴分裂,一世纪中,立于汉朝保护之下的南匈奴便援引旧例,获准越过长城线进入汉族中国领域,被分配以鄂多尔斯地方或绥远省,以及山西省北部为移住地,以与汉人杂居。

今日经济史、农业史的常识,以牧畜为主生业,通常所称的游牧民族,原非不知农业,待移住并定居农耕地域,必然因适应新环境而主要生活方式转向从事农业, 南匈奴便是历史上特为著名的例子。他们一方面随定居时间而人口自然繁殖。另一方面,长城线以外的匈奴人仍在不断向内移住,于是新居住地益益发展到拥有山西省的汾水盆地沃地。其时,进入长城的匈奴人以美稷地方为新的活动中心, 远隔沙漠与草原环境,食粮丰富,深一层容易浴于汉族高文化的日光中,传统游牧素质脱落。早期移住内地时尚能维持的固有氏族制,也正渐渐发生变化。

到三世纪初曹操专政时代,单于制度终于倒塌,而分五部实行自治,匈奴固有社会组织的后残余痕迹拭尽。在此一百多年汉族环境中生长的匈奴人新生代,上层阶级的汉化倾向尤为强烈,他们因与汉族通婚混血而姓名改变汉式,也几乎都感染汉族上层文化人的优异教养,深通汉族古典文学。所以,届抵汉末魏初,所谓“匈奴人”,实则残余的仅已一个名词,依五部自治的权利才显现其异于汉族的独特性,差别也仅止于此。

汉朝方面,后汉边郡人口原较前汉为少,一世纪中以后匈奴人被准许移住边郡,亦即基于补充汉人居民不足的理由。迨二世纪中国连遭羌祸与黄巾前后的战乱, 西北并州汉族人口愈益锐减。三世纪前半时魏国所接收汉朝的郡县建置,已退缩到山西省中部为尽头。又堪注意,汉末动乱期的匈奴人,以立于自治体制的政治保护伞下,相反能得保全其人力,较之同一期间过度损耗的汉人数,正呈现了鲜明对比。

如上依新制自治系统而立于汉—魏支配的匈奴人,当郡县南移之际,也陪伴南移而生活地域扩大到山西南部,如 《晋书》四夷传北狄—匈奴条所指出:“(匈奴)多历年所,户口渐滋、弥漫北朔。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魏末,复改帅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居于太原故兹氏县(魏属南迁后的西河郡);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县(属太原郡);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县(汉属河东郡,魏分河东设平阳郡,蒲子县属平阳郡);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兴县(郡,南迁);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属太原郡)。”河东郡于汉朝属司隶校尉,魏、晋时代也与所分设的平阳郡同属司隶校尉部改名的司州。换言之,都已是京畿地区。

早期被准许进入汉族中国领土的游牧民族或胡人非只匈奴,西方边境同种异类的氐、羌,又是另一庞大系统,安置地在甘肃、陕西方面。匈奴以东则通古斯东胡系乌桓,被移住于今日河北、热河、辽宁一带。三世纪初曹操扑灭袁氏势力,追随袁氏的乌桓遭受曹操毁灭性打击,“胡汉二十余万口”全数被勒令南迁内地后, 原依长城线与乌桓分居长城内外的外缘同种族鲜卑,又自长城外南移, 接替了东北边境乌桓原居住位置。

鲜卑种族于其时发达为替代匈奴种族的北方民族主流, 系历史一大划期,一世纪南匈奴的进入长城, 其内蒙古故居地也以位于长城外东侧的鲜卑人向西移动, 渐渐接收了内蒙古全域。到移住长城线以内的匈奴人自早期移住地绥远与山西省北部南移,再循一世纪后同一轨迹, 内蒙古鲜卑人又继续南向填补,而铸定自东向西,整条长城线内外均由鲜卑种族分布的形态。此由《三国志》 魏志鲜卑传可获明显了解。

汉末与魏、晋之间或纪元三世纪时,胡人内徙的愈益蔚为潮流为值得重视的现象。 所以然原因,仍系后汉政策的继续,由于战乱中与战乱后填补大量流失的汉族人民所需要,而出诸政府奖励。群雄割据与三国时代彼此所争夺的标的,非限土地, 也在包含了胡人在内的人口。泛胡族不断内徙与定居地不断向南伸展的结果,三世纪中所见,陕西渭水流域与山西汾河流域间广大地域,亦即逼近国都洛阳以北与以西,都形成华夷杂居状态。

三世纪时中国北方边境地带胡人大移动潮流展开之受政府鼓励,以及政府对移住者表示欢迎,自以为得计的心情,不难从晋朝初年一位胡人厌恶者的对策中见出: “自魏氏以来,夷虏内附,鲜有桀悍侵渔之患。由是边守遂怠,彰塞不设。而令丑虏内居,与百姓杂处。”(《 晋书》阮种传)

同时期相类似,且预言一时之利必将于未来招来祸患的言论,尚有如:“臣以为胡夷兽心,不与华同,鲜卑甚。本邓艾(三国时魏国灭蜀统帅)苟欲取一时之利,不虑后患,使鲜卑数万散居人间。此必为害之势也”(《晋书》 傅玄传上疏)以杂居内地胡族适时全数遣返原住地特具代表性的主张,系惠帝初年的江统 《徙戎论》 。

如上这些少数意见的当时未被重视,汉族历史家以及受其影响的今日外国历史界,几乎都感到惋惜。事实上,三世纪开放政策是否错误?很不容易断言。而且,和平时代如能延续,生活于汉族领土上的胡人定必愈益加大、加深其文明化或汉化,此一推想也必须认定。所以,持平之论,错误不在开放政策,而是政治、经济环境不能保持稳定。于此,晋朝皇室与上层阶级腐化与野心引发的激烈内乱, 便难辞其咎。

相对方面,三世纪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间尽管存在胡人厌恶者,“五胡乱华”展开,须注意却未附带民族意识, 也绝无任何一“胡”附带民族意识,或者以此号召。其时胡人生活于汉人间的状况,与今日台湾山地同胞颇为相似,今日山胞诚然仍残留若干象征性固有文化,保有部族名称与一部分纯粹血统,但汉式教育水平,以及与汉族同系“中国人”的意识,则已向汉族看齐而合一。

以今仿古,同样适用于五胡时代。尽管山胞—汉族(今日),戎—晋(五胡时代) 都仍保留民族分际,却彼此共同自承为中国人。惟其如此,所谓五胡乱华,他们反抗的动机与目的,与汉人盗贼可谓无异,与外国历史家喜爱指为外族入侵的解释,距离尤远。

因此,“五胡”特有的非汉族因素固值得重视,他们的早已文明化,以及便因愿意汉化而自后汉以来三百年间陆续被允许移住汉族领土,以向汉人学习文明而渐渐蜕变其游牧特质转向农耕的背景,仍须辨别。他们受同时期先已爆发的汉人叛乱影响而叛乱,以及与汉人不满现实者汇合,毋宁又便受汉人鼓励,系向汉人学习的意义。依此了解,五胡乱华的“外族”色彩便不宜夸大或强调。

他们的叛乱行动,与同一时期的汉人盗贼应属同一形态,乃是中国领土上的“中国”人民内政,较之“入侵”,性格迥然不同。一个明显的比较,如果前汉呼韩邪单于以前,匈奴自草原占领长城以内,才堪称外族入侵,五胡时代已不符合如此条件。抑且,四世纪如不发生五胡乱华或五胡十六国事态,汉族自身类似汉末群雄割据或三国分立的局面,仍会出现。

 

汉族光辉的明暗

    宋朝乃是中国历史上“中国人”与 “汉族” 截然区别的起点, 前此的时代,入于中国则中国之, 尽管 “中国” 所指仍是汉族中国,汉族却具有豁达的容含外来民族胸襟。 惟其如此,汉族历史两大期的汉唐,汉族血统并非全行一致,也因而与其狭窄的谓为汉族, 不如称之中国人为恰切。以外侮剧期的宋朝为划期,汉族于元朝征服统治与种族差别支配为顶点的痛苦压迫下,被动的、也是自动的停止历史性外族同化机能,“汉族”意识才被固定化,自此的历史才真正堪谓汉族历史。明朝推翻元朝,便是汉族强化民族意识后,名实相符的汉族民族革命。

    明朝革命成功,激发的已是新的“汉族”精神,“中国人”还原“汉族”四百年,已在萎退中活力回复鼓舞的一次强心针。汉族反抗元朝的民族运动之始, 以浙东沿海盐商方国珍举兵之年起算, 系元顺帝至正八年或纪元一三四八年, 势如燎原的全面性白莲教徒?红巾军之乱兴起, 则至正十一年或纪元一三五一年, 红巾革命军后期转移由分支之一郭子兴部将, 新崛起贫民出身的朱元璋指导, 而回复中国全域的汉族统一政权。 朱元璋二十五岁投身郭子兴军中(纪元1353 年), 四十岁在金陵建明朝,七十一岁崩。 在位三十一年间, 对外, 明朝威光加诸四方; 对内, 努力于汉族文明的振作与复兴, 改革官制, 刷新军制, 更定律令, 恢复科举, 整饬吏治, 实测户口田土, 定里甲之制, 均赋役, 兴学校, 奖励儒学与学问, 推广全民道德教育, 国运如朝阳之升, 充满光明的一片新气象展现。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目不识丁, 以后治学甚勤, 其人于清朝赵翼笔下, 是 “一人而圣贤、豪杰、 盗贼之性兼而有之者也” (《廿二史劄记》 明祖以不嗜杀得天下篇), 其领导汉族矫除宋朝以来疲态, 无愧中国史伟大君主之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 以及组织家。明朝中期以后君主几乎都不成材, 而能享国近三百年,须便赖太祖初制之善。

明初汉族笼罩东方世界的威光下, 东洋史学者形容东方诸国对明朝的态度, 朝鲜是恭事, 日本则媚事。日本方面的记事:合一南北朝, 确立室町幕府支配体制的独裁者与太上天皇足利义满, 明惠帝建文三年 (纪元 1401 年,日本复小松天皇应永八年), 以 “ 日本准三后道义” 名义而敬称 “ 大明皇帝陛下” 抬头, 向明朝呈上国书。 翌年, 明朝复使到达日本, 义满盛大欢迎, 礼拜受领载有 “ 尔日本国王源道义” 文字, 正式册封国王意味的勅书, 以及颁下奉正朔所需的大统历。同年明朝成祖登位,义满再上书时,署名已是 “日本国王臣源”, 自承于明朝属国之列。 由是每年彼此使者往复,成祖且以封日本 “寿安镇国之山”而颁御制碑文。 日本对明蜜月外交或相对意义的屈辱外交,迄足利义满死后 (明朝赐谥恭献王),其子执政期的纪元一四一一年 (明朝永乐九年, 日本应永十八年), 幕府突然的 “ 国交断绝” 行动而中止,原因据推测, 便是简单的国体耻辱有损颜面。

    东海诸国明初多已通贡,《明史》 吕宋 (菲律宾) 传:“洪武五年正月,遣使偕琐里诸国来贡”等,都是说明。

东洋史学者对郑和的评价:

如此伟业,实系为全体东洋人扬眉吐气。

    当时与回教世界合一的海上圈,已完全被这位宦官统帅的威风压服。

雄大舰队纵横印度洋,其规模之伟,为太平洋战争以前,人类历史所未曾见。

    惟其如此,如谓汉族民族革命, 驱逐蒙古人时所建明朝,领土较之蒙古人元朝已缩小甚多, 可知乃是错觉。明初较之元朝,声威未遑逊色, 自东北库页岛,西南越大洋到非洲大陆东岸的大势力圈成立,为空前所见。东方从未来入贡的吕宋、琉球,以及倭国时代以后的日本,也都自其时朝贡,隆盛殆与前此的汉族朝代汉、唐齐驾并驱。

    然而,明朝国威四播,非唐朝以前世界帝国复活的意味为堪注意,汉族于民族主义本位下也再无凭藉回复旧观。海禁断行,私的国际交通全面关闭,公式朝贡又固定在天朝声威的敬畏基点, 乃是国家闭锁性较之宋朝犹烈的直接说明。 而待之小中核的政治指导力松弛, 鼓舞汉族奋起的活力激素立形消失,封闭性格限制国力的弱点也立刻暴露,乃为必然,伟大的永乐时代由宣德时代接替时,衰兆由是初见。征候之一,越南回复汉族中国领土统治后二十年的宣德二年( 纪元 1427 年),废交阯布政司,承认越南民族运动领袖黎利政权, 重建宗主、属国秩序。之二,太祖以来收为内地的开平卫,原设于今内蒙古多伦,宣德五年以唇齿相依的大宁卫废弃, 战略形势上太过突出的理由,而也南移独石口 (今河北省沽源),并与原正北边所有同由后军都督府直辖的实土卫所,改隶同年新设置于宣府卫的万令都司。再次代英宗正统年间,隶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的东胜卫(今内蒙古黄河外侧东端托克托县), 继永乐时废弃复置又确定废弃。 经过土木之变, 明朝对外已不得不改采消极政策。 所以, 土木之变以前,河套北、东的明朝内蒙古直属领土,几乎已全行放弃。

    土木之变, 表象是英宗急躁行军的结果, 实质已是汉族元末以来回升的冲力退潮,前进高姿态重向保守化逆转时,弱势于外力考验下的明显表现。自此,太祖、成祖时代意气高扬的蒙古高原进出断念,从现实变化为政策上的守势, 以及事象上的步步后退,如一部教科书的简约说明:“大宁废(成祖分与兀良哈部)、开平弃 (宣宗时) 而辽东、蓟州、宣府之备多, 河套失(世宗时) 而太原、大同、榆林、固原、宁夏之患急, 哈密弃(亦世宗时)而甘肃、西宁、洮河、松茂之寇滋”,汉族已以北方全边境线处处挨打为结局。

    正面北方局势的变化, 连锁反应带动汉族势力从四面八方退却。 宣德时尚系直接支配体制的东北奴儿干方面, 正统以后已放弃,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废止。 汉族势力着着向辽河下流域后退, 明朝后期的国防线已置诸开原、 沈阳。 接替明朝的清朝始祖努儿哈赤, 便于此一情势形成之际, 由沈阳以东佟佳江方面女真人建州三卫中的建州左卫崛起。 而大长城以山海关为起点或终点,吸收州县制机能的辽东都司辖区孤立于关外的形势, 以及沈阳被建设为关外时期清朝国都盛京的原因, 清朝入关, 辽东汉族聚居地因而被列东北龙兴之地,单独划出于汉族中国的本部十八省之外。

    明朝暮运,与南宋十分相似。军事上回复仰仗募兵,重文轻武社会意识却愈益根深柢固, 一方面是军人的士气低落而军纪废弛, 一方面士大夫相互间激烈党争倾轧, 文臣不度时势, 徒逞意见。情况的与南宋如出一辙,《廿二史劄记》 明末书生误国篇曾慨乎言之。抑且,失败因素还较南宋复杂,君主专制政治的君主个人明断,重要性也为,南宋只多庸君, 明朝多的却是武宗以来昏君,世宗、神宗且均二十余年不视事的隔绝臣僚。昏君在位,诱发的各地民变, 明朝中期以来几乎未间断, 内部疾恙并发症的外部打击,北虏、南倭之患幸得平息,而万历三大征接踵。政治瘫痪,又加兵力、财力大量消耗,人民负担极度沉重的结局,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激起根据地流动不固定的盗贼集团, 所谓流寇的波, 自陕西北部而长江流域以北全域蔓延。 流寇群中与张献忠分系声势特盛两主流的李自成陷北京, 毅宗自缢,明朝灭亡。清军趁此汉族中国大变乱,长驱进山海关,占领北京,消灭流寇与转辗流亡的南明抵抗势力,汉族中国全土征服。于此,明朝后命运又是南宋重演,差异是从逻辑上说, 明朝正统命脉的斩绝系由流寇,以及清朝君临汉族中国,天下乃得自流寇之手, 汉族自身内溃时外来的得利者。

总结本章,十世纪中国是个历史的大转折时代。一方面, 中国历早的征服朝代出现,自此,汉族朝代与征服朝代并行或交替存立,一方面,中国近代社会以宋朝建立为标志而设定,以迄十九世纪清朝末年的迎接现代化。

    近代中国的成立, 同时也是汉族民族国家形态的明显转变完成期, 中世以前汉族中国世界帝国的时代终结, 国家性格以宋朝为断, 前后时代的对比分明。 而国家性格转换, 又以历史主役者汉族性格的变化为背景。 汉族的形成,开放性原系其特质, 恃此特质而吸收、 混合异民族成分, 一方面是推滚雪球似不断扩大汉族范畴, 另一方面, 阶段式更新血统, 注入新的活力, 而持续保持其旺盛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朝代的世界帝国性格乃陪伴汉族此一开放性而铸定。 宋朝立国期间, 辽、 金、 元征服朝代相续登场, 压力愈施加愈沉重, 外在形势已逼迫国家性格转向内缩, 宋儒强调大义名分而明华夷之别, 内面又强烈的汉族民族意识激发。 汉族民族性格的前、 后期区分由是渐渐明显, 固有的前期汉族开放性丧失, 转向排外的、 封闭的后期汉族变化。

    宋朝终于被元朝灭亡, 元朝乃是个支配汉族中国全域的征服朝代, 其蒙古人至上主义, 悲愤的被压迫者汉族惟有愈强固其自身族性, 明朝推翻元朝所凭恃便是汉族民族主义大纛。 却是, 宋朝对外关闭尚只正面敌人的北方陆上,南方盛大海外贸易倒反建立其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朝代地位,明朝则是对外的全面关闭。 后期汉族拘谨的、保守的民族性愈凝固一层,汉族再无机会回复前期原形象, 也确定中止其再成长与再壮大, 接续又正是第二个全面征服汉族朝代清朝君临。

    后期汉族仍然是个大熔炉, 征服朝代统治者除了蒙古人例外,也仍然都以熔入汉族为结局,历史路线的外貌似乎与前期汉族时代无异, 实质则全非。 后期汉族代表的已是守旧与衰退, 征服者便以向汉族学习腐化面的享受主义而不自觉同化,熔入汉族,转变汉族的意义,只是加深汉族暮气, 迥非前期似的增大汉族朝气与进取精神。简言之, 扩大汉族的现象相同,对汉族素质变换的正、负面已全行倒易,辽朝契丹人,金朝女真人、清朝满洲人的轨迹,如出一辙。特别关于后全面征服汉族的满清征服朝代,加诸汉族的高压统治与弱化、奴化政策的双重打击,于自身无力拒绝汉式社会生活诱惑, 终也变化汉族的命运, 毋宁为一大讽刺。

    辛亥革命成功是振颓起衰, 汉族回复活力与再强壮一新起点, 旧中国也由是向新中国脱胎换骨,则中国历史的再创新,也有待对应中华民国国号而成立的中华民族,完成实质的、单一的民族内涵, 而非形式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复合体。于此,重要的是:

    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期有意分割中国领土,切断“内地”或“本部”所制造而仍残留迄今的“边疆”意识,必须清除。中国便是中国, 可以区分东、南、西、北、中部方位别,领土性质却是统一的。

    汉族本位的历史叙述传统必须修正,中华民族内诸分子民族站立的地位是平等的,各别存立于中国历史的位置因之也是同等的。 历史活动遗留资料的丰瘠固影响记录分量, 尊重的态度则须同一。


媒体评论

《姚著中国史》是一部超越汉族中心主义的中国通史,显示出作者学术创新的勇气。作者对大一统的偏爱,超越汉族中心主义的立场,显示出文化和情感上的民族主义。与钱穆相比,作者更为理性和冷静。我相信,这种健康的情感背后,浸润着作者对于中华文明的挚爱,它体现着一个知识人的社会关怀。 ——知名评论家张弘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别开风气,独具一格。去除了经济史、政治史等研究的牢笼之界,于民族、边疆史着力颇多。文字古雅,尤能在大历史中突出传统文化紧要之处的细节,如论语的成书,魏晋的清谈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虽在字里行间充满对本国传统与文化的尊敬或自豪,不过却在*后提醒人们:“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知名评论家解玺璋、李礼


前言

                          前言

    历史,今日已系人文科学诸分野的共同基础。

我终觉得,传统中国历史的叙述方法与解明方式,对上项需要,尚存有其可待补充处——

其一,中国今日的人与地,须包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则其记录,应该突破传统“东部十八省”的汉族中国范畴。深一层说,中国在世界非为孤立,应该从叙述空间适度再扩大。传统的历史现象说明,于时间上是悬空的,应该拉下到今日人的立场!传统历史偏向于政治史的叙述,但人类活动非限于政治层面,则同时也应该注视当时人的社会、经济生活。还有,今日发达的考古学,应该可以加以利用,以改变传统专凭文献资料的习惯。同样,社会学、地理学等诸学问,又何妨与历史学结合,对历史解明,应该只有帮助,而不致拒斥。

其二,研究中国历史,今日已非限中国人自身。本国人笔下的本国史,容易主观而作身在其“内”的环顾,观察自有所局限。外国人置身事外,自上鸟瞰的客观性系其长处,但究竟非中国人,透视深度不够或只见屋顶未及屋内,又或存在先入为主偏见时,便非只遗憾而已。于适切今日时代的历史观点之下,调和中外双方的治学方法与态度,又非不可能办到。

基于如上两项构想,乃有这套中国史的撰写。每册分则各自独立,合则成套。

走一个新的方向,自不能必其成功与正确。然而,我的动机,原正不过“只开风气”。

 

后语

常言道,历史是一面镜子。然而,如果镜面模糊或破碎,反映的已是不明显或不周全的我;如果任令厚积尘埃不加拭抹,便任何面貌都不能反映;再如果镜面乃是变形的哈哈镜,则尤系歪曲历史。

于此,如下立场须得站稳:

,历史的立脚点是今日,须以今日立场说明历史(什么?)与解释历史(为什么?)换言之,今日为枢纽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否则历史悬空的,不切实际的——有现实的我,才反映镜中的我。

第二,相对方面,不能以今日基准批判历史,或以今日教条规范历史,否则将全无是处。时代永远在进步,过去毕竟非由今日复制,今日也必不能比拟未来——现实的我,究与镜中的我有别。

人不能十全十美为众所周知,事也兼具其正面、负面因子,历史事件与措置必有需要才存立。只是,任何主义不随时代修正,定必僵化;任何良法美意不能适应时潮,抑且阻挡时潮,定必被淘汰或倒转形成反动。人类历史之初,如无阶级成立,由胼手胝足的劳力者饲养坐享其成的劳心者,文明决无由提升。科举以钻八股死胡同终幕,揭幕时却是敞开平民参与政治大门的高姿态,象征开明与前进。帮会是近代史一大社会力量,不能以今日已代表罪恶与黑暗而抹杀其历史贡献,反过来说,也不能因之曲予原宥而任凭存在,倒退回旧日道路。同一事件的“是”与“非”,必须分别辨明与衡量,混淆与偏颇都是不公平的,犹如镜面的被污损或扭曲,不论有意或无意。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这又是后语的赘言。

 

 


书籍介绍

《姚著中国史》全书共5册,全书汲取中国和日本欧美俄苏多地研究成果,用全新的架构、独特的视角叙述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

第一册《黄河文明之光》【东汉末年前】爬梳了最早的中国,并剖析了中华第一帝国秦汉的勃兴与崩解;

第二册《古代北西中国》全景透视了“游牧中国”和“农业中国”的竞争、共生与融合;

第三册《南方的奋起》【公元189年至581年】描绘了历史的曲线——正统朝代南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熔炼、孕育着一个新帝国;

第四册《中国世界的全盛》【公元581年至960年】诠释了隋唐帝国确立中国在东亚秩序的轴心地位的历程;

第五册《近代中国的成立》【公元960年至1911年】

展示了宋以后中华民族诸成员全部登上舞台的场景,及中国的重新整合。

《姚著中国史》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线,在域外与中国的动态联系的环境中考察中国历史。其“汉族中国主声部”非常清晰,同时与之相配的其他“次级声部”的声音也相当丰富。它们大致可以按照地缘来划分,除了作为主声部的中原核心中国这一区域外,其他的次级声部大致有以下几种:西方声部、东亚声部、中国西部边疆声部、南海声部,所有这些主次声部都有自己的声音。一般的中国学者写的中国通史是将中原作为一个核心,一层一层向外看,而这部书则是从匈奴、月氏、日本、朝鲜等向内看,角度新颖,堪称世界史视野下的大历史。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差评少(168+)
  • 还行吧(213+)
  • 体验满分(659+)
  • 格式多(589+)
  • 赞(72+)
  • 收费(383+)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烟: ( 2024-12-21 00:59:55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蓬***之: ( 2025-01-03 23:41:01 )

    好棒good

  • 网友 后***之: ( 2024-12-29 00:38:50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冷***洁: ( 2025-01-16 13:08:59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步***青: ( 2025-01-16 11:17:01 )

    。。。。。好

  • 网友 融***华: ( 2024-12-21 08:32:2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田***珊: ( 2024-12-23 12:48:37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车***波: ( 2024-12-26 14:21:26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相***儿: ( 2025-01-19 03:32:4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曾***文: ( 2024-12-25 12:35:20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饶***丽: ( 2024-12-27 11:55:23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濮***彤: ( 2025-01-10 16:29:45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马***偲: ( 2024-12-30 06:37:00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戈***玉: ( 2025-01-07 11:20:25 )

    特别棒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