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 Arie Altman,Paul Michael Hasegawa 科学出版社 Arie Altman,Paul Michael Haseg 科学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 Arie Altman,Paul Michael Hasegawa 科学出版社 Arie Altman,Paul Michael Haseg 科学出版社【正版】精美图片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 Arie Altman,Paul Michael Hasegawa 科学出版社 Arie Altman,Paul Michael Haseg 科学出版社【正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 Arie Altman,Paul Michael Hasegawa 科学出版社 Arie Altman,Paul Michael Haseg 科学出版社【正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3034291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42.23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5:56:05

内容简介:

作为历史最悠久、规模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农业科学,是最深入研究的领域之一。从操纵植物的基因结构,到以植物为生物能源的使用,在过去十年里已在植物和农业科学生物技术领域迅速发展,每年都有非常重大的发现。

本书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背景知识和进展,当今遗传学、基因组学以及其他各种组学的研究状况,以及目前对于遗传工程的理解。其后的章节将介绍种质资源的改良和保存、植物育种、种子改良,以及孤雌生殖等方面的科技进展,这些内容都与农业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短期和长期的成功密切相关,同时为读者深入理解后面关于新科技应用前景的章节提供背景知识。最后讨论了如何解决知识产权和社会学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本书内容由相关领域专家精心撰写,包括对取得成果的评述,新的植物生物技术方法、产品在促进经典植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在作物及其产品改良上的应用前景,植物生物技术和实用农业技术之间彼此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本书可以作为植物生物学、农业科技、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育种、食品科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者的参考用书,以及用作农业、植物、食品和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生的教学辅助用书。


书籍目录:

撰稿人

前言

植物生物技术简介2011:概况和在农业上的应用

部分 植物生物技术简介

1 作物驯化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

1.1 植物和驯化

1.1.1 涉及领域

1.1.2 驯化过的作物

1.1.3 杂草

1.1.4 外来入侵物种

1.1.5 模式品种和作物科学

1.2 对驯化过程的了解

1.2.1 早期驯化过程的相关证据

1.2.2 驯化过程的相关基因

1.2.3 驯化和遗传变异

1.2.4 与物种的形成和遗传多样性相关的遗传控制

1.2.5 玉米的驯化过程

1.2.6 豆类作物的驯化过程

1.2.7 产量性状

1.3 驯化过程中产生的杂交种和新多倍体

1.4 驯化后的选择

1.4.1 作物性状的改良

1.5 新的驯化

1.5.1 驯化产生的品种

1.5.2 消亡的作物

1.5.3 树木和生物燃料

1.5.4 适应新需求的遗传学和育种学:生态系统服务

1.6 驯化作物基因组的特性

1.7 超级驯化过程

1.8 致谢

2 鸟瞰:生物技术的新天地

2.1 前言

2.2 新一代DNA测序带动的发展

2.2.1 复合定位,全基因组,特定处理转录图

2.2.2 当前的新一代DNA测序

2.2.3 重视第三代DNA测序

2.3 实验室中的大象:数据处理

2.4 从序列到比较基因组学

2.4.1 转录子图谱

2.5 扩大基因组学工具箱:蛋白质和代谢产物

2.5.1 蛋白质组学进展

2.5.2 代谢组学集锦

2.6 基因组学前景无量:远远单纯的基因

2.7 展望未来:基于基因组学的生物技术和农业

2.7.1 从模式植物到农作物,从实验室到大田

2.7.2 从嗜物种到遗传资源

2.7.3 探索“未知的未知”

2.7.4 抗逆工程的重要性

2.8 致谢

3 蛋白质靶标:通过植物生物技术优化蛋白质产物是一项战略规划

3.1 前言:有关如何表达一个产量性状的策略性决定

3.2 途径:

3.2.1 通过内膜系统表达蛋白

3.2.2 在内质网中积累蛋白

3.2.3 在内质网衍生体中积累蛋白

3.2.4 在液泡或有液泡的蛋白体中积累蛋白

3.2.5 在非原质体中积累蛋白

3.2.6 在叶绿体中积累蛋白

3.2.7 在油体表面积累蛋白

3.3 种子介导的表达系统

3.4 叶子系统

3.4.1 稳定与瞬时的叶表达系统

3.4.2 叶子中的蛋白体

3.5 根毛培养

3.5.1 根毛培养体系的优越性

3.5.2 用根毛培养表达重组蛋白

3.5.3 利用生物反应器扩大根毛培养

3.6 小结和结论

4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基于质谱分析的蛋白质组学

4.2.1 质谱分析前的样品制备

4.2.2 质谱分析

4.2.3 多肽和蛋白鉴定所用的光谱

4.2.4 定量蛋白质组学

4.2.5 翻译后的修饰

4.3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蛋白质组学

4.3.1 作物蛋白质组学目前已取得的成果

4.3.2 进行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拟南芥

4.3.3 农作物和其他相关的经济植物物种

4.3.4 未来的应用和前景展望

5 植物代谢组学:为农业生物技术提供应用和机遇

5.1 前言

5.2 代谢网络:基础知识

5.3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

5.3.1 分析平台

5.3.2 数据解析

5.4 代谢组学:在农业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5.4.1 检测物质平衡的代谢图

5.4.2 植物化学的多样性、表型和分类

5.4.3 园艺作物收获后的品质

5.4.4 逆境反应

5.4.5 功能基因组学

5.4.6 遗传育种和代谢产物数量性状位点

5.5 代谢组学:难题和前景展望

5.5.1 从模式生物到农作物

5.5.2 植物代谢的区化

5.5.3 高度的取样

5.5.4 初级和次生代谢带来不同的难题

5.5.5 代谢组的确定

5.5.6 代谢流量测量

5.6 展望

5.7 致谢

6 植物基因组测序:发展同线性图和关联作图的模型

6.1 前言

6.2 基因组测序:

6.2.1 植物基因组测序的策略

6.2.2 高通量测序方法

6.2.3 单分子测序和实时测序

6.2.4 组装和排列程序

6.2.5 基因组浏览程序

6.3 建立同线图的模式

6.3.1 定义

6.3.2 品种内比较

6.3.3 细胞遗传学有助于品种间比较

6.3.4 序列比较

6.3.5 大同线性对小同线性

6.3.6 差异的性质

6.3.7 同线性图的应用

6.3.8 工具和局限性

6.4 关联图

6.4.1 定义

6.4.2 群体大小和构成

6.4.3 标记的种类和密度

6.5 含义

7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

7.1 前言

7.2 遗传转化过程

7.3 植物遗传转化的一种工具:根癌农杆菌

7.4 植物遗传转化的新载体和特定载体

7.5 对植物基因组进行必要的操作以改进和控制遗传转化

7.6 采用新的限制性内切酶和新的筛选方法来控制T-DNA的整合

7.7 结论和前景展望

7.8 致谢

8 基因枪技术和其他非根癌农杆菌介导技术的植物遗传转化

8.1 前言

8.2 其他非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8.2.1 电泳转染

8.2.2 电穿孔

8.2.3 生物活性颗粒介导的基因转移

8.2.4 显微注射

8.2.5 花粉管通道

8.2.6 碳化硅晶细丝介导的遗传转化

8.3 基因枪转化

8.3.1 基因枪转化的发明

8.3.2 放电粒子的加速

8.3.3 这项“发明”硬件目前的状况

8.4 基因枪转化的优越性

8.5 在农业生物技术中基因枪转化的影响

8.5.1 基因枪转化在农作物中的应用

8.5.2 番木瓜:基因枪转化的一项研究实例

9 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

9.1 前言

9.2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

9.2.1 组培室的基本设置

9.2.2 培养组织的准备

9.2.3 培养基

9.2.4 培养类型

9.2.5 组织培养的环境方面

9.2.6 再生方式

9.3 农业生物技术中常用的几种培养方法

9.3.1 单倍体组织培养

9.3.2 体细胞的胚胎发生

9.3.3 人工种子

9.3.4 离体开花

9.4 前景展望

9.5 致谢

第二部分 育种生物技术

10 体细胞(无性的)程序(单倍体,原生质体,细胞选择)及其应用

10.1 总的介绍

10.2 体细胞的胚胎发生

10.2.1 前言

10.2.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方式

10.2.3 影响体细胞胚胎诱导的因素

10.2.4 植株成熟

10.2.5 植株再生

10.2.6 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

10.2.7 大量扩繁和体细胞变异

10.3 单倍体技术

10.3.1 前言

10.3.2 单倍体植株诱导的细胞学基础

10.3.3 影响小孢子胚胎诱导的因素

10.3.4 从子房和胚珠培养诱导单倍体

10.4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10.4.1 前言

10.4.2 体细胞的类型

10.4.3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10.4.4 体细胞挑选

10.4.5 体细胞的鉴定

10.4.6 影响植株再生的因素

10.5 通过试管培养选择技术筛选和培育抗逆植物

10.5.1 前言

10.5.2 通过试管培养选择技术进行筛选和育种的常用方法

10.5.3 生物胁迫的抗性

10.5.4 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

10.5.5 通过试管培养选择技术进行筛选和育种的前景展望

10.6 结论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10.7 致谢

11 植物育种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1.1 背景

11.1.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概念

11.1.2 历史回顾

11.2 植物性状、DNA分子标记、技术和应用

11.2.1 控制重要性状的基因

11.2.2 DNA分子标记

11.2.3 现代基因型分型技术

11.2.4 控制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鉴定

11.2.5 DNA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

11.2.6 育种过程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1.3 讨论

11.3.1 实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困难和瓶颈

11.3.2 基因遗传变异应用于育种的前景展望

11.4 致谢

12 雄性不育和杂交种种子生产

12.1 前言

12.2 雄配子发育

12.2.1 花粉有丝分裂Ⅰ

12.2.2 花粉有丝分裂Ⅱ

12.3 雄性不育突变体花药发育探讨

12.4 影响植物雄性生殖

12.4.1 赤霉素

12.4.2 赤霉素调节茉莉酸生物合成

12.4.3 油菜素类固醇

12.4.4 植物生长素

12.5 农业上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

12.5.1 植物线粒体突变

12.5.2 育性恢复

12.5.3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状的稳定性

12.6 雄性不育性:受代谢和进化的影响

12.6.1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自然造成的状况

12.6.2 细胞器的代谢影响了花粉发育

12.7 雄性不育的遗传工程

12.8 农业上雄性不育的应用

13 鉴别和开发自发遗传变异方面的进展

13.1 作物育种过程中的自发遗传变异:从史前到绿色革命

13.2 驯化获得的作物的遗传限制

13.2.1 在野生祖先中可找到相应的自发遗传变异

13.3 拟南芥中的自发遗传变异

13.4 拟南芥的QTL分析

13.4.1 通过自发变异途径从拟南芥中分离出新基因

13.5 期望:在基因结构和组成方面的种内变异

13.5.1 结构基因组的变异:高于预期值吗?

13.6 作物QTL分析和序列变异

13.6.1 玉米中的驯化基因

13.6.2 来自水稻的实例

13.6.3 来自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实例

13.7 分子功能变异的预测:为什么选用模式生物研究这个问题?

13.7.1 来自模式生物候选基因的关键性支持

13.7.2 用模式系统作为参照来鉴定等位基因活.8 简单性状之外,还有:表观遗传学,优势,遗传不相容性以及交换

13.8.1 自发变异间的不相容.8.2 不同有益性状间发生的交换

13.9 扩大工具箱:全基因组关联作图

13.10 通过植物生物技术有效地开发自发变异的途径

14 从表观遗传学到表观基因组学以及它们对植物育种的影响

14.1 表观遗传改变的各种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4.1.1 前言

14.1.2 表观遗传改变的各种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4.2 从表观遗传学到表观基因组学

14.2.1 解密表观基因组学:关于规模和复杂性的问题

14.2.2 表观基因组学方法和获得数据的归类

14.2.3 表观基因组学资源

14.2.4 出现在表观基因组学领域里的转移因子

14.2.5 表观基因组学领域数据和资源整合的一个有说服力的实例

14.3 表观遗传表型及它们对植物育种的影响

14.3.1 营养发育过程中的表观控制和环境的作用

14.3.2 开花过程中的表观控制

14.3.3 胚乳发育和亲本印记

14.4 结论和前景展望

14.5 致谢

14.6 缩写

第三部分 植物种质资源

15 从工程学角度来看微繁、真实类型和无菌植物

15.1 前言

15.2 通过茎尖培养进行苗木扩繁

15.2.1 0期:消毒并开始无菌培养

15.2.2 Ⅰ期:开始培养

15.2.3 Ⅱ期:扩繁

15.2.4 Ⅲ期:芽和根的突出和延长

15.2.5 Ⅳ期:适应和硬化

15.3 自动化操作

15.4 能源和光照

15.5 光自养培养

15.6 在液体培养基中微繁

15.7 在微繁的试管培养和试管培养之前阶段,有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5.8 用有益微生物进行接种

15.9 通过离体培养技术排除病毒污染

15.10 总结评论

15.11 致谢

16 单性生殖的调控

16.1 前言

16.2 有性生殖过程中胚珠发育概述

16.3 单性生殖过程中胚珠发育概述

16.4 种系专化

16.5 无融合生殖

16.6 大配子形成

16.7 配子专化

16.8 孤雌生殖

16.9 胚乳发育

16.10 染色质修饰和表观遗传调控

16.11 农作物无融合生殖的小结和前景展望

17 种质收集,储存和保护

17.1 前言

17.1.1 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策略

17.1.2 易地保护技术

17.2 生物技术在种质保存中的应用

17.2.1 离体收集

17.2.2 缓慢生长条件下储存

17.2.3 深低温保藏法

17.3 结论

第四部分 控制植物对环境的反应:非生物和生物胁迫

18 加速培育耐盐,耐旱作物的整合基因组学和遗传学

18.1 非生物胁迫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18.2 缺水:一个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

18.3 盐碱

18.4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

18.5 耐盐碱和耐旱育种:“常规方法”

18.5.1 耐盐碱和耐旱的种质资源

18.5.2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反应的遗传剖析

18.5.3 引进新技术进行抗非生物胁迫育种

18.6 农作物的抗逆工程:转基因途径

18.6.1 渗透调节的有关基因

18.6.2 脱水反应应答因子

18.6.3 NAC类蛋白

18.6.4 离子平衡相关基因

18.6.5 氧化还原作用的调节基因

18.6.6 其他转录因子

18.7 和非生物胁迫

18.8 挑战和前景展望

18.9 致谢

19 对温度的分子应答

19.1 前言

19.2 植物对低温的反应

19.2.1 低温感受

19.2.2 低温信号的传导

19.3 植物反应和温度之间的交流

19.3.1 膜是感受温度振荡的触点

19.3.2 温度的变化启动了信号传导

19.4 结论

19.5 致谢

20 用生物技术途径进行植物修复

20.1 前言

20.1.1 不同污染物使用生物技术途径处理结果的概述

20.1.2 有机污染物

20.2 前景展望

20.3 致谢

21 获得对真菌和细菌病原体具有持久抗性的遗传工程植物采用的生物技术策略

21.1 前言

21.2 选择用于转基因表达的靶基因

21.2.1 植物免疫受体介导的病原体识别

21.2.2 诱导植物免疫力的激发子

21.2.3 参与植物免疫力信号网络有关的植物基因

21.2.4 抗微生物基因

21.2.5 瞄准病原体致病力决定因素的基因

21.3 在一个植物体中进行有效的病害控制需要表达多少个转基因?

21.4 转基因应该在何时何地表达?

21.4.1 病原体应答和组织特异的启动子

21.4.2 病原体应答因子和人工合成启动子

21.5 结论和前景展望

21.6 致谢

22 控制植物对环境的应答反应:病毒病

22.1 前言

22.2 植物检疫和检疫隔离的规则

22.3 植物病毒的传播

22.4 通过培养来控制病毒的策略

22.4.1 土传病毒的对策

22.4.2 气传病毒的对策

22.5 昆虫传病毒的对策

22.5.1 来源于病原体的抗性

22.5.2 由RNA介导的抗性

22.6 应用PDR(来源于病原体的抗性)的概念来开发转基因抗病毒的园艺作物

22.6.1 RNA沉默在开发抗病毒植物中的应用

22.6.2 PDR的稳定性和RNA沉默的抑制

22.7 对抗病毒的转基因植物作相关的危险性评估

22.8 结论

23 昆虫、线虫和其他害虫

23.1 前言——抗虫的遗传改良作物

23.1.1 苏云金杆菌(B.thuringiensis)的历史

23.1.2 Cry类蛋白

23.2 已商品化的抗虫作物

23.2.1 Bt玉米

23.2.2 Bt棉花

23.2.3 已停止使用的Bt抗虫作物

23.3 在开发中的Bt抗虫作物

23.3.1 Bt茄子

23.3.2 Bt水稻

23.3.3 其他Bt作物

23.4 Bt的影响

23.4.1 Bt作物的长处

23.4.2 Bt作物引发的关注

23.4.3 改进中的Bt

23.5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23.6 新型杀虫保护作用

23.6.1 VIP基因

23.6.2 微生物来源的毒素

23.6.3 植物来源的毒素

23.6.4 次生代谢物

23.6.5 其他来源的毒素

23.6.6 RNAi

23.7 抗线虫的作物

23.8 复合的杀虫剂

23.9 结论

第五部分 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

24 根系结构的生长控制

24.1 根系结构简介

24.2 根系生长的遗传学和发育学

24.2.1 根系组织的常规结构

24.2.2 根系结构改良的可行性

24.2.3 信号

24.2.4 细胞同一性的系统生物学概念

24.3 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24.3.1 根系对环境的感知及其渗出作用

24.3.2 根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

24.3.3 根系结构是对养分有效性的反应

24.4 作物根系

24.4.1 根系的类型

24.4.2 胚芽期的和胚芽期后的根系

24.4.3 根系进化的策略和取舍

24.5 研究根系结构的途径

24.5.1 定量分析

24.5.2 高通量的测序分析

24.5.3 表型组学

24.6 结论性摘要

25 开花的控制

25.1 前言

25.1.1 从植物的角度来看

25.1.2 从种植者的角度来看

25.2 蛋白质控制着开花的时间

25.2.1 成花和开花遗传控制位点T(FT)

25.2.2 调控FT的转录因子

25.2.3 FT相对应的蛋白质或FT下游的蛋白质

25.3 影响开花时间的蛋白质的加工过程

25.3.1 组蛋白的修饰

25.3.2 赤霉素

25.3.3 miRNAs(单链小分子RNA)

25.3.4 昼夜节律钟

25.3.5 调控蛋白水解

25.3.6 糖类

25.4 开花时间由发育决定

25.4.1 幼年期

25.4.2 季节性

25.4.3 生殖周期和交替结实

25.5 摘要

25.6 致谢

26 果实的发育和成熟:从分子水平来看

26.1 果实分类

26.2 果实发育

26.2.1 果实的外形、大小和群集

26.3 果实的成熟

26.3.1 成熟突变

26.3.2 营养突变

26.3.3 保存期限突变

26.4 乙烯和水果成熟?

26.4.1 乙烯的生物合成

26.4.2 乙烯的感知和信号传导

26.4.3 对乙烯生物合成的遗传干预和感知

26.5 水果质地

26.5.1 使细胞壁解聚的酶类

26.5.2 扩展蛋白

26.5.3 蛋白糖基化

26.6 前景展望

27 生物技术在新鲜农产品的储藏期间保持采收后品质和减少损耗方面的潜在应用

27.1 前言

27.2 乙烯生物合成或感知及其与新鲜农产品采收后品质的相关性

27.3 叶菜类蔬菜和花卉在采收后的衰老

27.3.1 背景

27.3.2 衰老调控基因

27.3.3 衰老相关的合成或感知

27.3.4 抗氧化与衰老

27.3.5 叶绿素的降解

27.4 采收后果实、花和叶的脱落

27.4.1 背景

27.4.2 特有的离区组织的发育

27.4.3 参与脱落控制或介入信号传导的调控基因

27.4.4 在脱落的后期实际参与执行细胞分离的基因

27.4.5 乙烯和脱落

27.4.6 脱落的调控操纵

27.5 减少采收后对低温的敏感性

27.5.1 背景

27.5.2 细胞膜结构和细胞冷敏感性

27.5.3 抗氧化和冷敏感或冷耐受

27.5.4 对低温应答反应的调控

27.5.5 在冷胁迫时具有保护功能的分子

27.6 影响收获后的质地和外观品质

27.6.1 背景

27.6.2 软化和细胞壁水解

27.6.3 软化和细胞(组织)的膨胀

27.6.4 组织木质化

27.7 相关的植物和农业生物技术

28 通过工程途径生物合成控制质量性状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包括必需的营养、促进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挥发物和芳香化合物)

28.1 一般性前言

28.2 基本营养素课程

28.2.1 必需的氨基酸

28.2.2 脂肪酸

28.2.3 维生素类

28.2.4 通过代谢工程改进矿物质的生物可利用率

28.2.5 用多基因转移来改善食物品质

28.3 对具有营养价值的次生代谢物进行工程生产的常用策略

28.3.1 鉴定生物合成基因

28.3.2 转录因子的鉴定和通过整合组学技术进行代谢工程研究

28.3.3 调节细胞器的生长

28.4 改进作为功能性和药用食品的植物的品质

28.4.1 白藜芦醇

28.4.2 花青素类和类黄酮类

28.4.3 儿茶酚类和原花色素类

28.4.4 芝麻素类

28.5 受人们钟爱的代谢产物:植物挥发物

28.5.1 植物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化学

28.5.2 果实中的芳香化合物

28.5.3 花的气味/香味

28.5.4 植物营养器官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28.6 前景

28.7 结论

28.8 致谢

第六部分 用植物作为生产工业产品、药品、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的工厂

29 疫苗、抗体和药物蛋白

29.1 前言

29.2 表达技术:细胞核转化

29.3 表达技术:质体转化

29.4 表达技术:瞬时表达系统

29.4.1 “全病毒”载体

29.4.2 磁转染

29.4.3 摆脱危险的新操作法

29.5 植物制成的药物:一种独特的销售主张?

29.6 用植物生产和加工植物特有的糖类

29.7 用植物生产及相关下游议题

29.8 用植物作为表达系统:优点和局限性

29.8.1 细胞核转化

29.8.2 质体转化

29.8.3 瞬时表达

29.9 结论与展望

29.10 致谢

30 用植物作为生产生物塑料和其他新型生物材料的工厂

30.1 前言

30.2 植物生产的主要天然生物聚合物

30.2.1 淀粉

30.2.2 纤维素

30.2.3 橡胶

30.2.4 蛋白质

30.3 由转基因植物生产的新型聚合物

30.3.1 转基因作物在生产生物聚合物中的作用

30.3.2 哪些生物聚合物应该成为转基因作物生产的目标?

30.3.3 哪些种作物应该是目标作物?

30.3.4 纤维状蛋白质

30.3.5 藻青素

30.3.6 多聚-3-羟基脂肪酸酯

30.4 结论与展望

31 来自植物和植物残渣的生物能源

31.1 前言

31.2 生物化学转换

31.2.1 粉碎

31.2.2 预处理

31.2.3 糖化作用

31.2.4 燃料的合成

31.3 热化学转换

31.3.1 高温分解

31.3.2 气化

31.4 结论性摘要

31.5 致谢

第七部分 农业植物生物技术涉及的商业、法律、社会学和公共等方面的问题

32 控制和减缓转基因从农作物流向杂草,流向野生物种,流向其他农作物

32.1 前言:转基因会发生漂流吗?

32.1.1 转基因漂流:流向什么生态系统?

32.1.2 阈值问题

32.1.3 基因控制和/或减缓转基因的流动通常是必要的

32.2 控制转基因的流动的方法

32.2.1 控制目标基因流向细胞质基因组

32.2.2 雄性不育性

32.2.3 使作物成为无性繁殖的

32.2.4 遗传学上使用限制技术又叫“终结者”

32.2.5 启动子由化学药品诱导以利于基因控制

32.2.6 可恢复的功能阻断

32.2.7 可抑制的种子致死技术

32.2.8 反式拼接以防移动

32.2.9 一种遗传学上的分子伴侣可防止转基因杂乱地从小麦流向野生小麦和有亲缘关系的杂草

32.2.10 瞬时的转基因作物

32.3 减缓转基因的漂流

32.3.1 转基因流动减缓的证据

32.3.2 转基因流动减缓的性状将给该作物的野生型近缘种带来不利的影响吗?已有模型表明减缓是不利的

32.4 可在串联的转基因流动减缓结构中使用的一些性状

32.4.1 减缓流动使用的一些形态学性状和基因

32.4.2 转基因流动的化学减缓作用

32.4.3 需要有转基因的减缓流动的一些特殊例子

32.5 结论性摘要

33 生物技术改良植物的知识产权

33.1 前言:在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农业生物技术中,进行资本化运作的研究和开发

33.2 生物技术改良植物的知识产权保护

33.2.1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定

33.2.2 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类型

33.3 农业生物技术的自主经营:这是生物技术改良植物产品从研究思路到商品化的必经之路

33.4 技术转移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农业的发展

33.5 结论和未来的需要

33.6 致谢

34 生物技术改良植物的管理问题

34.1 前言

34.2 使一种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商业化

34.3 监管框架

34.3.1 美国协调框架

34.4 前景

34.4.1 特产作物的管理援助:一种新的模式

34.4.2 标准化

34.5 结论

35 增加粮食生产和减轻贫困的前景:什么样的植物生物技术能够切实履行,什么样的则不能

35.1 前言

35.2 目前的进展

35.3 下一代的发展

35.4 实际运用的障碍

36 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农作物生物技术

36.1 前言

36.2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食品:需要

36.2.1 供养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

36.2.2 营养不良和贫困

36.2.3 科技

36.3 转基因作物目前的状况

36.3.1 地理分布

36.3.2 作物、性状和农民

36.3.3 未来和趋势

36.4 在发展中国家中转基因作物对经济的影响

36.4.1 目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影响

36.4.2 农场一级收益的实证研究

36.4.3 转基因作物对贫困和贫富不均的影响

36.4.4 对农民收入的综合影响

36.4.5 宏观层面的影响

36.5 对健康的影响

36.5.1 对安全性的忧虑

36.5.2 生物强化营养的价值

36.5.3 转基因作物生物强化营养的影响

36.5.4 减少与毒素、杀虫剂和抗营养素的接触

36.6 环境

36.7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可

36.7.1 不同地域有差别

36.7.2 影响人们接受转基因食品的因素

36.8 监管制度

36.8.1 监管制度的重要性

36.8.2 不同地域有差别

36.8.3 监管的经济学

36.8.4 前方的路

36.9 结论

36.10 致谢

英文索引

彩图


作者介绍:

Arie AltmanRobert H.Smith Institute of Plant Sciences and Geics in Agricultur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Rehovot,IsraelPaul Michael HasegawaBruno C.Mose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Indiana,USA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展望21世纪(导读版)》可以作为植物生物学、农业科技、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育种、食品科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者的参考用书,以及用作农业、植物、食品和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生的教学辅助用书。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605+)
  • 好评(568+)
  • 已买(220+)
  • 可以购买(546+)
  • 五星好评(214+)
  • txt(197+)
  • 博大精深(478+)
  • 强烈推荐(158+)
  • 无缺页(431+)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 2024-12-26 22:26:30 )

    好棒good

  • 网友 沈***松: ( 2025-01-17 03:11:15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詹***萍: ( 2025-01-09 22:51:49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谭***然: ( 2025-01-02 22:43:23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戈***玉: ( 2025-01-09 03:10:20 )

    特别棒

  • 网友 曾***玉: ( 2025-01-19 05:08:4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相***儿: ( 2025-01-20 00:14:51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索***宸: ( 2025-01-09 03:40:4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石***致: ( 2024-12-30 00:16:04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潘***丽: ( 2025-01-13 12:45:56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游***钰: ( 2025-01-04 13:29:25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马***偲: ( 2024-12-30 11:46:08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车***波: ( 2025-01-08 18:38:31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方***旋: ( 2024-12-24 14:42:0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陈***秋: ( 2025-01-09 17:08:34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随机推荐